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将迎来新年的钟声。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一系列国内外大事频频发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不可能不影响我们人文学术研究,尤其是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作为一位人文学者,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人文学术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哪些进展?它在新的一年里将会有哪些突破?
首先,人文学者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主动承担中外人文学术交流的重任,努力争取一些知华友华人士,这是历史赋予人文学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同时也给那些纠结于是否应该学习文科的青年学子一定的信心。
其次,在我们的学科内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大学的人文学科首当其冲。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欧美的不少大学不惜裁撤一些人文学科专业,这一做法对渴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少人对人文学科的前景很不看好,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大中学生中甚至依然流行着学习文科没有用的看法。确实,平心而论,学习文科不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挣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人文交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从未间断,有时甚至能起到政府间的谈判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说,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球村”里,这虽然如安德森所言曾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但现在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不仅分享福祉,同时也共同应对风险和承担责任。
人文学者的作用就是通过人文交流来实现一种“人文外交”。回顾我本人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中美人文学术交流经历,取得的最大收获不外乎这两方面:其一我本人通过英文著述产生了较大的国际性影响,使我多年来一直名列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2%顶尖人文学者年度影响力和终身影响力”榜单之中;其二则是通过我与美国学界的交流,结交和培育了一些知华友华的人文学者,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美国的重要场合发声,为中国代言,从而对中美人文交流作出持续不断的贡献。想到这里,作为一位人文学者,我获得了更大的自信。
最后,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特别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使得人文学科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今天的文学翻译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人工智能来代劳,且效果并不差。但是,我始终认为,真正优秀并有着卓越文学天赋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的著作几乎是“不可译”的。人工智能可以转达出原文的表面意义,但却无法再现原作者的独特风格和深层理论含义;再加之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和更新迭代,人的智能也在发展,尤其是人的思维,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我告诉我的学界朋友:任何高效强大的人工智能设施都是由人发明创造并更新的,而驾驭和使用它的也始终是人,即使在后人类时代,人的作用也不可能全然消弭。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雨楠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