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锵锵行天下》,或许会记得里面有个叫罗朗(Michael D.Rosenblum)的“老外”。

他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行政主厨,央视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第一集就介绍了他的故事。

他以美食来写“自传”,茶也是其中一味。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探访了他开在广州沙面的朗泮轩餐厅,体验了一次“新中式”下午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烹饪写自传

第一次在《圆桌派》节目里看到罗朗,这个“老外”一开口就是“中文十级”的标准,用词精准,表达流畅。主持人窦文涛、导演陈晓卿盛赞罗朗是“最懂中国美食的外国人”,而罗朗称自己为“特别热爱中国传统美食的一个普通厨子”。

罗朗优秀的中文读写能力,得益于他二十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1998年,他作为交换生来到上海,2009年开始定居中国。而他与中国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埋下了伏笔。

为了强身,罗朗从小被父亲送去学咏春拳,第一次在师父那尝到了中国茶的滋味,记忆里便窨入了茶香。罗朗14岁的时候到唐人街的中国餐馆打工,一下子就爱上中餐,他接着去烹饪学校学一技傍身。再后来,他学中文,学各种技能,考面点师、厨师证书,甚至还考过了茶艺师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人民群众中去”、“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响亮的口号,被罗朗一步一脚印地实践着。在中国定居后,他带上帐篷,千里走单骑,游历大半个中国。从黄土高原开始,宁夏、青海、新疆、甘肃,一路向南至贵州、云南、广东,为做出“有灵魂的菜”寻根。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他视濒临失传的味道和手艺为珍宝,寻求平凡食物本身的价值。

把毕生探索、遇见写进食物里,开全世界最好的饮食空间,这是罗朗的梦想。而一座今年将满百年的老洋楼,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静谧有序的空间

珠江水泮,树影婆娑,仅仅0.3平方公里的广州沙面岛,坐落着5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起明黄、嫩绿、赤红、纯白的建筑,位于沙面北街73号的灰墙建筑显得略为低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墙面上的1924道出了它的年龄——这是一栋始建于1924年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建时为日本正金银行。1948年,曾作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如今这座楼被艺术家李伟广活化,以ART73艺术生活空间呈现,将生活与艺术以多个不同的空间形态贯穿于其中。

“折衷主义”源自希腊语 “Eklektikos”,意思是“选择最好的”。这个术语常用于哲学,表达“从一系列成熟的思想流派中,挑选最好的学说来创建自己的学说”。罗朗把他的理想“种”在这栋楼的顶层,似乎也是命定的安排。他创作的美食艺术,是中西的合奏与变奏,甚至无国界之分,力求还原食物本真的个性和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上年代久远的木质台阶,每走一步脚下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脱了漆的木质扶手和锈迹斑斑的护栏仿佛引你进入时光隧道。在光影交错中 爬了四层楼,一切惊喜隐藏于顶楼的旧式小门背后。小天庭、草木幽,柳暗花明。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感觉天空近在咫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餐的空间有二三处,下午茶于主厅享用。白色的开放式台面简洁干净,上面摆放着民国时期的天秤,古朴的潮汕茶炉,几组精致的柴烧茶器,还有罗朗的自酿酒。操作台以一排茶柜为背景,里面装着罗朗从各地淘来的茶,目测也有好几十种,不乏小众品种。茶屉上方一组展现农家烟火气息的泥塑,出自西安一位“非遗”工匠之手。泥塑旁,整齐排列着几个手书标签的茶罐。

靠窗一侧的墙上悬挂着中国风的民族传统服饰;订制的中式木桌上摆放着老式的竹编热水壶;明式椅子线条平直流畅,背板略有弧度,演绎着文人审美意趣,给人有序又舒适的感觉……午后的阳光透过格窗打在沧桑的墙体上,暖黄色的光把空间晕染地慵懒而温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香问道中国茶

下午茶的第一个仪式感,来自于桌上摆放的筷子。不是刀叉,而是筷子,暗示着茶点也会偏于中式。架筷子的小碟有些唐宋遗风,而且每个都不一样。

茶的选择多过咖啡,有蒙顶茉莉、武夷岩茶、安溪高山茶、白茶寿眉、古法乌龙、古树熟普,茶品会随主人不定期的收藏而更换。同行二人各选择了古法乌龙和白茶寿眉,相应使用的茶器也是非常中式的茶壶和盖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间内的茶器有柴烧器皿、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每种器物都很趁手。本次所用到的柴烧壶和柴烧盖碗,质朴而温润。窑变时留下的火痕和自然的灰釉,使得每一件器皿都独一无二,散发着强烈的生命感染力。许多新中式茶馆在选器上都很难做到好用和美感兼顾,想必罗朗在定制上下了很多功夫。如此“死磕”器皿的人,自然不会辜负他所热爱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品两道茶。古法乌龙,似高火炭焙的陈茶,茶汤深邃浓酽,颜色暗红透着绸缎的光泽,入口后口感没有那么燥热,茶叶耐泡,汤水醇甜。而白茶寿眉甜度很高,茶叶耐泡度尚好,泡了十余道的茶汤仍是金黄色泽,鲜爽有味。

一切呈现都指向罗朗是个用心对待茶的人。看过一段访问,说他在普通的一天里会品品茶。茶是让他与自然连接的一种方式。每年春季,罗朗都会奔波于中国的各个茶区采茶、做茶,再把做好的茶带回朗泮轩。他认为,做茶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罗朗去往东安舜皇山野生茶基地,拜访当地民间制茶师傅,一起采茶、炒茶、品茗,感受舜皇山野生竹间茶传统制法和塘家梯田的独特韵味。在凤凰山,罗朗与采茶人一起,采摘单丛茶,晒青,日落后至通宵完成浪青、杀青、揉捻、走水等工序,以备不久后碳焙。他在朗泮轩的夏至菜单上,以茶农为灵感,创作了“茶人力之源”菜品,由潮州古城南姜鸡、乌岽村炒米粉、凤凰镇炸豆腐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一会儿,店里的伙伴端上一个三层木质食盒,将这组“盲盒”一层一层取下在桌上铺开,十二道茶点以最诱人的姿态登场。六味咸点,六味甜点,大部分是中国各地小吃的创意混搭,每一种都融入了罗朗的人生经历和对食物的理解。

咸口的茶食有老成都麻辣牛肉干、本帮熏鱼、圣詹姆斯萝卜糕、西五街肉夹馍、葱油酥、烤乳扇,甜点有凤梨酥、阳山油饺、柠檬其面、陈皮饼、抹茶饼干、杏仁饼。不少没吃过的食物,店里的伙伴会一一诉说来历,只需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味蕾的反馈。

如茶器一样,有温度的东西大概率是不会从流水线上来的,食物也是。除了手工制作与精致好看,罗朗的下午茶就是他所诉说的风味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詹姆斯萝卜糕是罗朗在餐厅打工时学的第一道粤式点心。师傅高婆婆是他好朋友的奶奶,在纽约唐人街圣詹姆斯教堂遗址旁的一个几平米小屋内,向少年罗朗传授了这道入口绵密味道香浓的糕点。西五街肉夹馍,是一副毫无改良和包装的质朴模样,所以在一众红粉中凸显出来。迷你的它,没有传统肉夹馍的肥油脂浓,肉夹馍就从饱腹的主食变成了小可爱茶点。

罗朗曾说:“我不想只是听,我更愿意直接去和食材本身对话,去和它沟通。”这种温度来源于他将一段美好的记忆、体验,或时光,通过食物化来呈现给你。眼前的食材就像是旅行带回的素材,再融入自己的心思捏成一个个充满风味的礼物。

或许你会说,商人都会讲故事,但这里不仅有故事,还有爱的流淌。一个外国人能如此痴迷、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跋山涉水为我们呈现出有灵魂的中国味道和饮食空间,令人感动。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珍惜每片土地,珍惜传统文化,挖掘它们蕴藏的精神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茶道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