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北以技能素质提升试点推进“产改”(引题)
让产业工人“有为”更“有位”(主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黎甜 柳琛琛
今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第八年。
8年前,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产改”实施方案。多年来,省直相关职能部门累计出台了120多项相关政策文件,连续多年将“产改”列为改革重点项目,并通过向省委汇报“产改”工作、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等方式,切实解决“产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产改”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宜昌长机科技有限公司,深孔镗工游军以亲身感受给出答案:技能得到提升,待遇有所提高,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深孔镗工加工的都是关键且特殊的零部件,精度要求高,是镗工中公认的“高难度”工种。游军从普通深孔镗工起步,到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术,练就了一套过硬本领,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
游军所在的宜昌高新区,依托宜昌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不仅开设了传统型技能、新业态、高新技术等培训课程,还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学历和技术等级提升补贴。
“国家‘产改’政策好,公司给了我们产业工人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让我找到了努力方向。我是‘产改’的直接受益者。”回顾获得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的时刻,游军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游军的故事,只是“产改”赋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北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培训,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不断培育产业工人队伍。2023年以来,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双“百千万”劳动和技能竞赛,参赛职工超过800万人次,高质量的培训和竞赛成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沃土。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产改”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2023年,湖北在全国首个出台《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决定》,明确提出将“产改”纳入各级改革绩效评估,进一步加大了对产业工人的支持保障力度。
2024年,湖北在17个县(市、区)和2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试点工作,以唱响技能培训和竞赛、技能等级评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三步曲”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和竞赛覆盖率、技能等级认定率、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三比率”为目标,加快建设我省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案例。
赤壁市集成运用各类专项资金,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优惠政策;江陵县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认定机制,扩大了认定范围;荆门市掇刀区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培育了一批技术能手;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构建了并行互通的“3+1”人才体系,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晋升空间;中铁十一局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试点推行以来,各试点单位累计组织职工技能培训4748场次,覆盖企业职工27.5万人;组织各类技能竞赛2861场次,覆盖企业职工37.8万人。20家试点企业申报评定特级技师156人,首席技师18人,通过试点带动全省新增技能人才近35万人。
“2025年,将在全省扎实开展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成才成匠、权益保障等‘四大行动’,让产业工人‘有为’更‘有位’。”省总工会负责人表示。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