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黑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征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胸怀家国、扎根黑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潜心钻研、勤勉实干,他们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为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曲精彩华章。系列报道《教师风采录》今天推出文学院李先耕教授的专访。
皓首穷经,七载岁月译注《群书治要》
——专访黑龙江大学李先耕教授
近日,黑龙江大学李先耕教授译注的《群书治要》在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在图书馆的古籍室,我们见到了他。
李先耕,1944年生于四川省犍为县,1963年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81年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曾任黑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
醉心研究,心血铸华章
李先耕教授在本科期间较多地接触古籍;1981年回校任教后,继续研究古籍,并将黑龙江大学的古籍同民国时期的书籍几乎尽数阅览。长期致力于古籍研究工作的他,早已习惯日复一日的研究生活。正因如此,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漫长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才有了如今出版的《群书治要》。
李先耕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群书治要》的内容,又将此书创作及流传至今的传奇历程娓娓道来。
《群书治要》是一部以治国理政为核心内容的书籍。书中包含了古人的治国理念、政治经验、为君之道、用人之法、纳谏的智慧等诸多内容,是一部给统治者提供治国参考和智慧启迪的书籍。
唐太宗登基后文治面临挑战,他设立藏书机构让学者辅导自己,但因自身政务繁忙且学者不能时刻讲解,便令魏征从众多古籍中选取对治国有益的内容编纂成书,这就是《群书治要》的由来。
经历唐末五代战乱,《群书治要》到宋代只剩十卷残本存于秘阁(即宫廷藏书之处),后在中国本土亡佚。但在唐代,《群书治要》被赐予日本遣唐使,随后在日本流传。天明七年(1787,清乾隆五十二年),日本尾张藩版印了《群书治要》校勘整理本,该本即现在最为通行的《群书治要》尾张本(或称天明本)。天明本《群书治要》问世十年后,宽正八年(1796)即清嘉庆元年,此本始得回传中国。当时尾张藩主以五部《群书治要》移送掌管长崎海关的近藤重藏(近藤守重),托他转送中国。稍后,阮元将其编入《宛委别藏》,《群书治要》得以重新在中国流传。
在谈及《群书治要》的译注历程时,李先耕教授说道:“自中华书局陈编辑最初介绍此项工作起,迄今已有七年。我并非致力于研究魏征之人,也未对李世民、唐太宗展开过研究,对这本书此前毫无研究,故而一开始遇到不少困难。”依循研究古籍的惯例,无论面对哪一部古籍,首要之事都是选定底本。当时他直接借助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电子文本进行研究,但他意识到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一开始选择容易的方式,将来可能会潜藏诸多陷阱。于是,他重新对《群书治要》流存的版本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打印纸质版本。由于《续修四库全书》是依据天明本而来,且这个版本的电子版和影印本容易获取,也便于与中华书局编辑进行交流沟通,所以他将《续修四库全书》本作为整理的底本。
慎终如始,依标准行事
《群书治要》是唐代的典籍,其中有些内容在流传过程中散佚。并且,有的书卷存在目录与正文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从书名到文章内容皆需进行考证。从选定底本,到译注古籍,李先耕教授查阅了大量资料,依据若干证据进行严谨考证,严格遵循古籍规范,最终编纂成书。
在学生时期,从第一本古籍开始,李先耕教授的古籍研究工作便遵循中华书局总编室的规范。他说:“学术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在实际工作当中尤其要重视这种规范。”在授课时,他也会给学生讲解古籍整理的规范和标准,并且说道:“我们都是从汉语言学习起步,希望学生能够把相关语言规范学好。”
尊重底本,不全亦是全
李先耕教授译注的《群书治要》属于全本全注全译的“三全本”,然而《群书治要》古籍全本五十卷中有三卷残缺。他说:“正如孔子所言:‘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空缺之处’)谁能替一千年前的魏征补上这三卷呢?这是绝无可能的。缺了便是缺了,强行补全反而是一种错误,而我们这个残缺三卷的版本在另一意义上也是全本。”
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是古籍整理者的目的,但切忌替古人修改文章。李先耕教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展现了一位古籍整理者的良好素养。在译注过程中,他与编辑反复商讨,最终达到了信、达、雅的学术效果。
满腔赤忱,一生系黑大
李先耕教授自1963年进入黑大读书,已有62年;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重回黑大,已有44年。从硕士毕业回到黑大,他一直坚守在古籍整理以及古代汉语教学的岗位上,默默耕耘。1986年,他在中华书局出版了《诗经原始》点校本,该书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此后又参与组织整理《黑龙江志稿》,合作整理了《隐秀轩集》,还整理了收录在北大《儒藏精华编》中的《论衡》,编著了《老子今析》等。在《中国语文》《语文建设》《文史》《文献》《古代汉语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求是学刊》《诗经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李先耕教授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文献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都提出了独特见解,有些方面发前人所未发,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李先耕教授说:“黑大是我学习的地方,是我青春挥洒的地方,更是我工作和不断进步的地方。”
李先耕教授向我们讲述,黑龙江大学的建校历程是从外语专科逐步演变为综合性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设高楼,图书馆的建设也至关重要,于是,采购员大量购入书籍,这为黑龙江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十万册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先耕教授还介绍了图书馆的一本藏书,他指着书籍底封上贴的价格标签,笑着说道:“当年只花二三十元购买的书籍,如今在拍卖市场上价值可达上百万,这也算是我们的固定资产增值了。”他指出,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内有许多书籍都极具研究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如果黑龙江大学能够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在古籍数字化领域做出自身的贡献,那将对整个国家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产生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发挥黑大图书馆馆藏古籍的价值,进而为教育事业、文化事业以及古籍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润物无声,用心育未来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李先耕教授仍然在给研究生上课。课堂上,他激情澎湃,挥洒自如,感染着每一位学子。他说:“和学生在一起交流很高兴,所以哪怕连讲四节课也不会觉得累。”先生的学识、智慧、情怀、风范无一不被同学们深深敬仰,先生的积极乐观、睿智明快、纯粹真诚、笃学不倦又无一不激发着同学们炽热的求学心。
在采访的最后,李先耕教授寄语青年学生说:“我希望黑大更兴盛、更发展。学生身上寄托着黑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在未来能够学有专长,不辜负长者、不辜负黑大的培养,使得自己的前途和黑大前途一样光明。”
坚守信念,整理古籍成果累累;坚守信念,培养桃李弟子万千。李先耕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古籍研究者的学术热爱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向我们传递坚守本心的信念。
统筹 | 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黑龙江大学全媒体中心
文字 | 刘明远 张笑雷
图片 | 全媒体中心摄影工作室
排版 | 金松琦
责任编辑 | 张笑雷 李牧 邵明琛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
审核 | 肖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