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一个奇人,同时也是个怪人。

在军事上,林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统领百万大军只若等闲;但在生活上,林彪却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奇异怪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林彪的内勤警卫刘甫江回忆,林彪的个人爱好不多,有空就看一看书,看一段京剧。至于电影,林彪并不太喜欢。无论多好看的电影,林彪都看不过一个小时。更令人奇怪的是,林彪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却最怕看战争电影。据刘甫江描述:

“一看到战争场面,就头晕、手脚抽筋。”

战争给林彪留下了太多的创伤,除了子弹打在身上的伤,长途跋涉在身体上留下的疲劳,同时还有心理上那抹不去的伤。林彪的身体和心灵已经被战争彻底塑造,甚至到了连战争电影也无法欣赏的地步。

一、惨烈的牺牲让林彪罕见落泪

林彪最擅长打仗,但也最敬畏战争。在一生之中,林彪经历了太多生死,亲眼目睹了太多惨烈的景象。

首先是在1934年,林彪作为红一军团司令员参与了残酷的湘江战役。当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央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和轰炸拼命与敌人厮杀。

在这场壮烈的战役中,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数万红军将士永眠于湘江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战当天,中央纵队才有一半人渡过了湘江。满江的红军都拼命往西岸游,黑压压的炮弹肩并肩落进江里,炸出一根根红色的水柱。耿飚回忆当时的情景:“敌人太多,几乎是我们的10倍、20倍。”

作为林彪部队的后卫部队,黄永胜的红3团和敌人血战4天4夜,全团3000多人只剩1000多人,不少阵地都是将士们全部阵亡后才被敌人夺走的。回忆起那场战役,黄永胜只说了一句“死的人多哟”

湘江战役的亲历者蒋济勇当时才10多岁,据他回忆,战役之后湘江几乎变成了一条血河,上游漂下的尸体堆成了小山,岸边的树林里都是红军烈士的遗骸。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村里在渡口附近挖水渠,还能发现红军的遗骨。

战斗的最后,红军虽然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告别战场时,林彪和聂荣臻等人亲自安葬死亡的官兵。平时林彪从不流泪,但他望着漫山遍野的烈士遗体,泪如泉涌。

从此以后,林彪作战风格愈发谨慎,愈发注重手下将士们的伤亡情况。因此他总是尽一切可能减少部队的伤亡。因为林彪非常清楚,军事主官在指挥上哪怕有一点儿疏忽,就能造成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将士的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林彪指挥作战变得十分精细,特别注重细节。打仗时,林彪长时间站在地图前不说话,别人问话也从来不回。战斗一旦开始,林彪便来了精神,一连几天都不会合眼。

林彪不禁埋头在地图里,战前他总要亲自勘察阵地,最大可能地了解敌情,核实地图。直到闭上眼睛就有一张鲜明的战场地图,他才认为心里有数。就是后来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林彪依然如故。因为林彪指挥极其靠前,不知道有多少次险些被敌人连锅端掉。例如打锦州时,林彪就差点被敌人的炸弹炸到。

例如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初战告捷,指挥部的大家都很兴奋,唯独只有林彪保持着稳定。在他看来,此战虽胜,却是一场惨胜。日寇虽然被打死一千余人,但我军损失也很大。特别是在战役的最后,我军损失了600多名士兵。要知道这些士兵都经历过长征,是最忠诚、最勇敢、最坚定的战士,是人民军队的种子,实在太可惜了。

因此林彪的战后总结写得非常细致:

“战后只见战场上的敌人尸横遍野,却捉不到获得。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于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垮后,大家聚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也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亡往往很多……”

进入解放战争后,林彪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攻坚战。

1947年6月2日,林彪命令1纵、7纵以及5个炮兵营围攻四平,这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大规模进行攻城战役。按照林彪的计划,大约3、 5天就能拿下四平。结果到了战场上,我军遭到敌将陈明仁的猛烈阻击,我军损失巨大。林彪见局势对我军不利,只好撤出了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四平,国共十多万大军捉对厮杀,血流成河。林彪曾亲自进入残垣断壁的四平城,亲眼目睹了城内惨烈的景象。林彪的警卫员高顺桥曾回忆:

“敌我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到处都是尸体,一堆一堆的,地上的鲜血能把鞋黏住,平时不动情的林彪看了后也淌了很多眼泪。”

这是有记载以来,林彪再一次为战士的牺牲而流泪

战后统计,1纵伤亡4000余人,龙书金17师伤亡约4000多人,第50团全团战斗仅能编成一个团。约有6000多名伤员从前线运往后方医院,运送伤员的列车经过双城,一副副单架从火车上抬下来,整齐地摆在广场上。有一部分是转运途中牺牲的烈士,用军毯盖着脸。

林彪、罗荣桓靠近烈士担架,面容悲戚。一位伤员挣扎起来说道:“首长、首长,我们没有后退……”说了一遍又一遍,声音渐渐弱了,直到发不出声音。林彪满眼泪花地命令道:“查一下他的家乡、姓名,记特等功。”

随后他又指示:“将东北军区9个警卫团的第一连补充进17师,龙书金是攻坚老虎,老虎没有虎头怎么行?”

二、林彪谨慎用兵的根源

四平之战伤亡巨大,林彪颇为自责。战后炊事员给他做了一碗猪肉,希望帮他补充营养。但林彪说:“以后不要做了,部队还达不到吃肉的条件,战士们还吃不上肉,也不要做给我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后总结会上,林彪更是当着大家的面连续三次站起来检讨:

“这次四平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主要是我轻快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攻,围城打援最好。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这次攻城暴露了我们攻坚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不够造成的。”

事后,林彪加强了对攻坚技术的研究,着重探讨“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等六大战术原则,让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林彪平时寡言少语,但对部队讲战术要点时,就变成了一个婆婆嘴。大会小会反复叮嘱,反复强调,手把手地教。六大战术原则就这样深入到东北每个指战员的心中,包括文盲战士也不例外。就这样,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如风卷残云一般解放了东北97%的土地。

在辽沈战役中,他甚至因此与毛主席在攻打锦州或长春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林彪太过精打细算了,湘江、四平等一系列血战或许给他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让他不太敢冒巨大伤亡的风险。而这也造成朝鲜战争爆发之时,林彪公开反对入朝参战。因为在他看来,美军武器强大,我军又没有空军掩护,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林彪不入朝作战,并非因为怯懦,而是谨慎。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但战争给林彪留下的创伤却从来没有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林彪就病了。在家中,林彪在衣食住行方面养成了一整套古怪的习惯。在笔者看来,这些习惯都是战争造成的。

三、战争给林彪留下巨大的创伤

首先,林彪有“五怕”,即“怕冷”“怕风”“怕光”“怕水”“怕汗”。总而言之,林彪就是很怕冷。因此林彪非常讲究温度。他认为温度关系到身体健康,差半度就可能受凉出汗、拉肚子。因此林彪专门制定了一个林式“温度法”。林彪睡觉时的温度为28度,漱口水是45度,毛巾是7度,大衣是10度,不一而足。

为了保温,林彪还自创了穿衣法和盖被法。他将衣服按照温度进行排列,然后根据气温进行增减。林彪不穿毛衣和棉衣,而是把单衣一件一件地套上去。在睡觉之前,内勤会将被褥预热,然后入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怕光,他的房间里挂着三层窗帘,人一进就好像进了山洞,眼睛好一阵适应不了。白天进去都要打手电筒。但林彪还是嫌手电筒灯光太强,必须用布把电筒蒙上。

很显然,战争严重损坏了林彪的身体。抗战时期,晋绥军误击的那一枪严重伤害了他的神经,让他对于冷热和光暗的感知出现了紊乱。

其次,林彪有严重的失眠,不吃安眠药根本无法入睡。这是他长期用脑过度、经常熬夜的结果,据说平型关战役时他已经开始戴健脑器了。

到了后来林彪的失眠发展成了头痛,一痛起来,头直晃,只好用一条小毛巾捂着头使劲揉,揉一下就好一些。

后来林彪的司机、内勤楚成瑞发现,林彪在床上睡不好,但有时在车上倒是睡得很香。于是楚成瑞弄来一台中型卡车,在后面做了一个帆布棚子,两边各有一个小窗户,屁股开两扇门。随后楚成瑞让警卫员搬上去一把藤椅,然后亲自动员林彪跟他去车上“颠一颠”。

安顿好了,楚成瑞开车从厢红旗一口气跑到了香山,又开了回来。那时,从厢红旗到香山都是石子路,路面坑坑洼洼,车在上面跑,就像摇煤球似的。回来一问,林彪感觉不错,第二天又要颠车。很多时候只有在“颠车”时,林彪才能睡一个好觉。

在战争年代,林彪已经完全适应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和平时代,他反而有些不习惯,进而导致失眠、头疼等问题。而“颠车”正好可以模拟当年转战千里的生活,因此林彪在那个时候反而会很精神。

与颠车相同,林彪还特别喜欢闻火柴的味道。只要有空,林彪就会一根一根地划火柴,然后闻味。或许是火柴燃烧时的味道有点像硝烟,林彪最习惯的就是硝烟的味道。如果不闻火柴味就昏昏欲睡,甚至头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林彪在吃饭方面也非常有特色。

林彪是个大人物,对国家立下了很大的战功,不说天天山珍海味,但像样的饭食也是不过分的。但是林彪的饮食却让第一次给林彪当内勤和保密员的李根清大感意外。

但奇怪的是,林彪吃饭只吃老三样:一份蔬菜,一个馒头,一钱盐,一钱油,二两肉饼,不加佐料,雷打不动。随着季节的变化,卷心菜会变成应季蔬菜,煮菜的白开水会换成小米稀饭。馒头会换成玉米粉,牛肉可能换成猪肉、鱼肉。一年到头,换来换去。

林彪吃的,甚至还不如他身边警卫员。林彪吃饭的样子也非常奇特。林彪吃饭不讲究食物的口味,只讲究食物的质量的温度。

吃饭时,林彪左右各放一个暖水瓶,中间放一个装了半桶白开水和青菜的保温桶。他打开桶盖,首先把馒头掰成几块投入桶中,再倒入肉饼,然后用筷子快速搅拌桶内的食物,敲得桶壁咚咚直响,直到将所有食物打碎,成为一桶稀糊糊。直到这时,林彪才开始吃饭,他端着保温桶呲溜呲溜地吃着,吃得很香甜。林彪喜欢吃这种烫嘴食物,一旦他觉得温度不够,就会让内勤帮他往里面加开水,直到全部消灭干净。林彪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吃着菜糊糊。

很显然这是林彪行军打仗时留下的习惯,在战争年代,敌情瞬息万变,留给军人吃饭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吃饭必须要快。但是常年吃烫食、流食是不利于健康的。病从口入,林彪的身体更显得病恹恹的。

林彪行政三级,月薪四百多元,全由管理员掌握使用。林彪一家人所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从一处中央国家机关供应站采购。由于林彪饮食并不奢侈,因此一家人开销并不大,存折上的钱根本用不完。

最后,林彪对于战争时的缴获也格外珍惜。一次,刘甫江到他房间里检查温度表,看见一个女管理员在给他补被子,这是一床褪了色的军用毯子。上面补了不少补丁,掀开里面一看,尽是补丁叠补丁,我数了一下,有大大小小的48个补丁。我对管理员说:“这床被子也真该换了,把它丢进垃圾里算了。”女管理员严肃地说:“丢了你该死!首长说这是打平型关战役时,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来的,烂得不能再补了也不能丢。”

虽然已经和平了,但战争已经给林彪带来了太多不好的、令人难以回首的回忆。他种种怪癖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战后心理综合症,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分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在苏联和北京,医生曾给林彪多次体检,都没有检查出什么大毛病。林彪的病其实并不在身体里,而是在他的心里。经历过战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罹患这样的疾病。

就拿笔者的外公来说,他于1949年参加解放战争,参与了解放贵州的战役。在贵州一个小城,部队遭遇了土匪的围攻,外公差点牺牲。在往后的岁月,我的外公经常被反复的噩梦惊醒,隔着屋子都能听到他充满恐惧的梦话。而他所做的噩梦,几乎都来源于战争。

林彪见惯了战争的残酷,曾一度要承担百万大军的重任,这可是个重达千钧的担子啊!在重压之下,心理如何能不出问题呢?因此当他看战争电影,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唤起他的PSTD,进而产生头晕、手抖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除了林彪以外,刘伯承也从来不看战争电影。

他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粟裕打过的最辉煌的战役是淮海战役,但终其一生都不谈这场战役,也不写有关这场战役的文章。或许对于他来说,这场血战实在太残酷,太难以面对了。

自古知兵非好战,刘伯承如是,粟裕如是,林彪亦如是。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是功勋的战将,同时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希望我们远离战争,永保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