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加班到凌晨,能让他们多睡一会儿是一会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徐波看着年轻的“战友”们,眼神里透露着满满的心疼。
“班长今年多大了?”
“51岁!”简短的一句回答,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受访对象:1.6米左右的“矮个子”,脸庞略显黝黑,却刻着一股子的刚毅;满头的银发,和他这个年龄极不相符,就像一根根针扎进人心里。
在电力系统有着30余年工龄的徐波,先后在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首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首座1000千伏变电站从事运行维护工作。
受记者委托,电力老班长当了一次“导游”,带大家近距离聆听重庆电网的发展脉搏,完成了一场从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的“电力穿越之旅”。
初出茅庐即当“山顶洞人”
在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中练就过硬本领
山峦叠嶂,寒风侵肌。重庆歌乐山脉,根根银线迈过连绵的山头,慢慢延展消失在众人的视野,另一头却让人始料不及地钻进了沙坪坝区一处防空洞。
重庆史上首座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就隐蔽地坐落在这里。出于战略考虑,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1971年10月,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动工建设,1972年5月建成投运。
1972年5月,重庆首座220千伏凉亭变电站正式投运。(资料图片)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站凭借天然的山体保护,让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联网运行,确保了全市三分之一的电能供应,成为名副其实“重庆供电命脉”。
“这里以前是门卫室”“以前我们早上刷牙洗脸就在这个水龙头”……1993年5月,徐波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电力生涯。多年过去,站里的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踏进大门,徐波还是如数家珍地开始回忆,瞬间把大家带进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厚重的历史记忆。
“这么多年了,它还在为万家灯火‘站岗’。”进入5号洞,经过一台七八米高的变压器面前,徐波显得情绪激动,“这些藏在洞里的设备,具体分布在哪个位置,当时都是师傅带着我们用手画的。”师傅教给大家的“工笔画”作业,让他对这个如迷宫一样的防空洞了如指掌。
随着“年轮”的增长,220千伏凉亭变电站见证了传统电力技术向现代智能化电网迈进的历史。2010年6月,凉亭变电站启动无人值班改造工程;2011年,凉亭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开启全新运行管理模式,在一个不同的年代,继续点亮山城万家灯火。而徐波,却换了“新战场”。
下山历练成为“中流砥柱”
在重庆首座500千伏变电站中守护供电命脉
伴随着重庆经济的腾飞,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等市的通知》,重庆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成为我国梯度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极。
当时的重庆已拥有包括凉亭站在内的数十座220千伏变电站,但仍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骨干电网电压等级提升势在必行。
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1993年12月25日,220千伏陈家桥开关站投运,成为了当时重庆主城区重要的负荷交换中心,也是重庆探索500千伏变电站建设的重要“根据地”,而这引起了徐波强烈的兴趣。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于山洞中习得了一身武艺的徐波,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下山历练”,成为重庆电网迈向500千伏超高压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守护者。
徐波回忆,经过近5年的摸索前行,1998年,陈家桥变电站正式开始升级改造,直到2000年3月5日,这个重庆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正式开始升压运行,成为了川电东送重要枢纽。谈起在这里坚守的十多年岁月,徐波印象最深的还是2007年特大暴雨。
2000年3月,重庆首座500千伏陈家桥变电站正式开始升压运行。(孙娟 摄)
2007年7月16日,重庆山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最高纪录接近300毫米,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降雨范围内将水均匀铺在地面上,积水深度将达到30厘米,是相当严重的灾害天气。陈家桥镇的灾情尤为紧急,洪水肆虐,道路中断,近万名居民被困,17日晚上12点左右,陈家桥变电站出现部分线路跳闸。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雷雨交加的夜晚,不能去现场,身为值班长的徐波和班组成员无法用“蛮力”、只能靠智慧,争分夺秒研究保护装置动作情况,凭借日积月累的经验,根据电流、电压变化数据,提前分析和判断了故障点具体位置。
次日清晨,暴雨刚停,他和队员“水退人进”,有的放矢查找和排除故障,在当天下午就全面恢复送电。“事发突然,人员出不去,物资进不来。”徐波回忆,在因洪水围堵而缺衣少吃的情况下,大家苦苦坚守2天2夜,“直到第三天接班的人赶过来,我们才得以撤离。”
徐波在500千伏陈家桥变电站开展工作。(孙娟 摄)
年过五旬“壮心不已”
在重庆首座1000千伏变电站中勇闯技术盲区
为适应飞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在继500千伏陈家桥变电站投运之后,重庆范围内陆续有19座50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双环两射”骨干网架基本形成。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川渝两地用电需求高速增长,就重庆而言,预计2025年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3100万千瓦,相较2020年增长38%,对“外电入渝”的需求极为迫切。特高压,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的“最优解”。
“我宣布,国家电网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动工。”2022年9月29日,一声铿锵有力的号令穿越重庆铜梁区少云镇上空,这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输变电工程项目、我国西南地区首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全面打响声势浩大的攻坚战。
“工程起于四川省甘孜州、止于重庆市铜梁区,线路长度658公里,在川渝两地新建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东和重庆铜梁4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变电总容量2400万千伏安。”看着这条久盼已久的特高压规划线路图,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的所有电力人个个摩拳擦掌。
2024年12月,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图为重庆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变电站。(李涛 摄)
“我申请前往1000千伏巴岳变电站。”川渝特高压工程从四川送来的清洁能源,能否走得好、进得来、落得下,关键看这座重庆首个特高压站。在获悉变电站运维需要人手时,徐波果断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对重庆来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过程,压力肯定很大,为什么非要来呢?”
“估摸着这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盼太多年了,能够在退休前干上特高压,挺好的。反正又不是第一次搞新电压等级了。”回答的时候,徐波眼睛望着窗外那些明显比500千伏陈家桥变电站大上一号的设备,有点出神。
全面接触特高压运维工作后,徐波再一次感到知识的匮乏和对学习的无比渴望。2024年3月,51岁的徐波和10多名同事被派到湖南1000千伏潇湘变电站学习,年龄最长的他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相比,本来没有多少优势,但他勤学、好问,每日挑灯夜读,以理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结业,大家笑称他是“高龄学霸”。
“你们来采访之前,徐班长不到7点就去看设备,刚刚回来不久。”说起这头“老黄牛”,负责后勤的同事刘青川有点忍不住内心的酸楚:“学理论废寝忘食,搞现场也废寝忘食,我现在每天有个额外的‘后勤工作’,就是追着他‘喂饭’,经常是端着碗追到主控室都不搭理我,你说这是为个啥子。”
而徐波说他自己很清楚,从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一座“躲”在防空洞里的变电站,到占地260余亩的1000千伏变电站在“光天化日”下拔地而起,这对于他这样从“洞里”走出来的变电运维“老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没有往下说,但记者似乎都能懂。
徐波在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变电站开展工作。(李涛 摄)
2024年12月27日,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重庆电网正式迈入特高压时代。重庆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变电站成为了徐波的“新阵地”,而他的身边,早已有了一批“初出茅庐”的“电网新人”。
上游新闻记者 文翰 通讯员 马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