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上将原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与粟裕麾下的叶飞、王必成、陶勇等人同列为纵队级司令员。在华野已取得的经典战役中,许世友参与较晚,没有参加过七战七捷,也没有赶上宿北和鲁南战役。从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上来说,许世友似乎还不如王必成、陶勇等人。
然而在“七月分兵”之后,许世友却如同平步青云一般,在短时间内连升两级,从普通的纵队司令员升格为兵团级的司令员。成为华野大军之中,许世友是第一个。那么许世友为何会连升两级?毛泽东和粟裕为何会如此考虑呢?而这就要从七月分兵来说起了。
一、七月分兵
孟良崮战役后,美制74师被全歼。虽然蒋介石暂时停止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然而华野的局势却并没有好转。
为了打败华野,蒋介石不惜启用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让他穿着国民党军的军服,在南京、徐州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检讨战局、研究对策。冈村宁次认为,华野作战飘忽不定、且有内线作战的优势,国军稍微一露头就可能被华野集中力量吃掉。因此冈村宁次为国民党统帅部量身制定了“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的作战方针。
就这样,国民党集中9个整编师、22个旅,在莱芜至蒙阴不到50公里的正面摆成方阵,配合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囤积物资,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新的攻势。针对敌人“密集平推、步步为营”的战术,华东野战军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我军只要一出动,敌军就会向后收缩,待拉平阵线后再行突击。因此我军与国民党军周旋了很久,一直找不到歼敌的机会。而国民党军则步步为营,不断蚕食山东解放区。
华东战区不容乐观,其他战区也同样如此,其中尤其以毛主席所在陕北最为困难。为了挫败对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一面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一面与胡宗南周旋。彭德怀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人数过少,始终无法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
在敌人的追击下,毛泽东带领党中央在陕北的沟壑之中连日跋涉。这一带荒凉贫穷,毛泽东等经常以野菜和和黑豆来充饥。毛泽东意识到,一直在内线这么耗着不是办法。敌人将主力扭在解放区内,吃解放区的粮食、喝解放区的水、拉解放区的壮丁,迟早将解放区榨干。没钱没粮,即使是人民军队也没法打仗。因此毛泽东酝酿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外线作战计划,即以当时装备最好、人员最精的晋冀鲁豫大军为先导,以刘伯承、邓小平为统帅,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敌人主力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
刘邓大军自然不能孤军深入,因此毛泽东决定,将陈谢兵团以及华野部分部队从两个方向插入,与刘邓大军呈掎角之势,形成逐鹿中原之势。
而此时,陈毅、粟裕仍按照原定计划,准备在内线歼敌。然而到了6月29日,毛泽东突然给陈、粟发来急电:
“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滕、临、枣,纵横出击……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之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这个指示完全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华野部分并,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使华野领导人感到十分突然。陈毅和粟裕一商量,决定将华野一分为三。
一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3、 8 、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战;一路由1纵司令员叶飞、4纵司令员陶勇率所部出击鲁南;陈毅和粟裕直接指挥2、 6、 7 、9四个纵队与特种兵纵队留在沂水待机。而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的由来。
二、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然而自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师以来,华野大军一直集中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如今分兵作战,让华野众将很不习惯。此前战无不胜的粟裕,竟一连打了好几个败仗,其中尤其以南麻、临朐战役败得最惨,歼敌1.8万余人,自身却伤亡2.1万人,完全得不偿失。
陈士榘和叶飞的5个纵队也打得很别扭,可谓是难求一胜。在漫天的暴雨中,80%的指战员烂脚,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
7月23日,刘邓大军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8月1日,陈毅、粟裕承毛泽东的指定,命令陈士榘、唐亮所率领的3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的两个纵队在山东济宁会合,统由陈士榘指挥,随后进军鲁西南,和刘邓大军靠拢。
由于陈毅、粟裕远在鲁中,与陈士榘、唐亮相距较远,不便于指挥。因此陈毅、粟裕向毛泽东提议:“拟成立华野西兵团,由陈士榘、唐亮亲自指挥。”
毛泽东同意成立西兵团,但他同时也认为陈士榘、唐亮难以驾驭如此庞大的作战任务,因此否定了陈士榘任西兵团司令的提议,而是要求粟裕亲自前往西兵团。
于是毛泽东在8月4日、8月5日连发四电,一面他对粟裕南麻、临朐战役“自请处分”的检讨采取了谅解态度,一面决定让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华野五个纵队作战。电报中说:
“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毛泽东一直都寄予厚望,他说:
“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5分纵队能否起大作用。”
而这5个纵队想起到作用,就必须由用兵如神的粟裕来统一指挥。
毛泽东安排好粟裕后,也对陈毅做出了安排:
“陈率6、 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方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
也就是说,粟裕出战后,由陈毅率领4个纵队留守山东,与敌人周旋。同时毛泽东还特意交待饶漱石所领导的华东局:
“你们的供应中应转至鲁西南,因为那里是主力。”
按照毛泽东的想法,粟裕应为西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5日,毛泽东电令陈士榘等人不得妄动:
“5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作战。”
粟裕接到毛泽东命令后,思前想后,认为自己离开陈毅是不妥当的。自陈毅、粟裕合兵以来,两人一直相处很愉快,粟裕管指挥,陈毅主管政治工作。华野素来有“山头多”的特点,唯有资历深厚的陈毅能够弭平。当粟裕指挥遇到了困难,陈毅也会挺身而出,以雷霆万钧之力为他“撑腰”。例如孟良崮战役时,我们所熟知的某位纵队司令员因伤亡过大,和粟裕讲起了价钱。当时陈毅正和谭震林下围棋,他听到电话里对方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于是他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同对面说:
“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经过陈毅电话上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发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陈老总在,事情就好办了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粟裕的指挥也就畅通无阻了。
因此粟裕认为,即使自己去了西兵团,也应保持华野总部指挥系统的健全,即“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因此陈毅必须与自己同去。于是他与陈毅于8月5日联名向毛泽东发电:
一、“请陈毅一同西去,加强领导”;
二、“为进一步集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
三、留在山东的二、七、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
陈毅与粟裕一起去了西兵团,山东就无人留守了。因此陈毅、粟裕考虑建立东兵团,专门负责内线作战。在指挥系统上,陈毅、粟裕提议以谭震林为司令,以黎玉为政委。
当时的谭震林是华野副政委,由他兼任西兵团司令员是名正言顺的。黎玉也是老资格,抗战时期他便是山东纵队的创始人。然而对于这样的提议,中央却并未批准,这是为何?
三、许世友连升两级,率先成为兵团司令
原来谭震林和黎玉都主要擅长政治工作,并不擅长大兵团指挥。抗战时期,谭震林原为新四军第六师的首长。然而在反日寇“清乡”的战斗中,第六师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几乎不能支持。无奈之下,谭震林只好率领第六师与粟裕的第一师合并作战。与谭震林类似,黎玉也不太擅长指挥作战。因此中央决定,应让一名战绩过硬、资历深厚的将领辅助谭震林作战。
因此陈毅、粟裕再度提议,以谭震林为司令员,以许世友为副司令,黎玉为副政委。
众所周知,许世友原为华野9纵司令员,在级别上与叶飞、陶勇、王必成等人并无区别。粟裕之所以提议由许世友担任副司令员,其一是因为他与2纵司令员韦国清、7纵司令员成钧相比,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其二是因为东兵团的作战区域主要在胶东,而许世友长期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于情于理都比较合适。由此,许世友成为第一个被提升的纵队司令员。
东西两大兵团分家后,东兵团方面却出了点岔子。8月26日,饶漱石、黎玉提出:“9纵应该立即向13纵靠拢,进行胶东内线作战准备。”同时还请谭震林提出东兵团的作战计划。
中央也要求谭震林“休整待机,在胶东外线直接配合内线,目前不要南下临沂或陇海。”
然而谭震林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不熟悉大兵团指挥,因此未按要求行动。在他看来如果把所有纵队都放在莱西平原来打,地方就那么大,打不出什么名堂,吃掉了一个旅都困难,因此谭震林认为应该分兵作战。
于是他先是否决了饶漱石合兵作战的建议,其后又极力主张南下,率2、 7两纵南下鲁中打28师和83师。对于谭震林的计划,饶漱石自然不肯同意。两人数次电报往来,为分与合的作战方针问题争论不休。一来二去,浪费了不少时间,而国民党军趁此机会,对胶东解放区步步紧逼。
获悉东兵团领导内部的争论,粟裕和陈毅十分着急。他们坚定地认为,东兵团只有集中主力,才能保住胶东,分兵是没有出路的。于是8月29日,粟裕致电毛泽东并告饶漱石、黎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封电报中,粟裕批评了谭震林:
“谭震林坚主南进,往复电商,致丧失战机,形成分兵局面,目前只能分兵作战。”
胶东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坏,毛泽东认为必须再次改变东兵团的指挥系统。
毛泽东用人只看能力以及适合程度,不看职务与资历。谭震林被称为“谭老板”,其政工能力是无可挑剔,但其指挥能力较弱,难以独任。因此毛泽东在不久后做出决定,将许世友再提一级,由东兵团副司令员升任司令员。其后东兵团改称为华东野战军野战兵团司令员,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第二兵团司令员。
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在短时间内,许世友连升两级,成为了兵团司令员,其声望和影响逐渐超过陈士榘和唐亮。
许世友之所以能够连连升级,除了毛泽东的青睐,粟裕对他的推举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时粟裕如果不建议陈毅与自己一同西去,那么留在山东的9纵司令员许世友只能归华野指挥部和陈毅指挥。如果山东兵团不建立,许世友便可能长期担任纵队司令员。
对于粟裕这个老领导,许世友一直保持着敬重以及尊重。新中国建立后,粟裕每到南京或广州,担任南京或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必定倾力接待。粟裕的老母亲因行动不便,又不适应北京的气候,只能留在南京养老。
在九大开会期间,粟裕给许世友打来一个电话。许世友一听电话就知道是粟裕,他豪爽地说:“粟总长吗?我是许世友。”
在电话中,粟裕说自己的母亲在南京,希望许世友关照一下。许世友拍着胸脯说:“就交给我吧!请粟总长放心。”要知道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许世友仍以总长相称,由此可见他对粟裕的敬重。挂了电话后,许世友立即吩咐秘书,将粟裕母亲的生活管理起来,给予最高的待遇。许世友真是义薄云天。
四、许世友经略山东
那么在山东,许世友的表现如何呢?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好。
华野主力撤离鲁中地区后,山东国民党军打通了济南至青岛的铁路线。蒋介石认为解放军在山东大势已去,于是命范汉杰以7个师的兵力组建胶东兵团,企图一举占领胶东解放区。
从当时的东兵团的情况来看,处境十分困难。特别是南麻、临朐战役后,东兵团各纵队伤亡很大,损失的多是老骨干,士气十分低落。二纵战史是这么说的:
“老战士感到战争的艰苦残酷,无战斗经验的新战士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有的痛哭流泪,饭吃不下,俘虏成分则对我军力量产生了怀疑,认为还是国民党强。”
谭震林、许世友到任后,立即重振旗鼓,组织政治干部下连队做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改善部队生活,补充新兵,恢复建制。
当时许世友手中仍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唯有9纵。然而许世友硬是利用如此有限的兵力,保住了胶东,以空间换取时间,歼敌64000多人。与此同时,山东兵团的4个纵队也在谭震林的经营下逐渐恢复了元气,战争的主动权逐渐由国民党一方转向了我军。
1948年初,蒋介石以为山东已经平定,于是分割胶东兵团,将机动兵力投入到其他战场,兵力变得十分薄弱。除了济南、青岛兵力较多外,泰安、兖州、烟台等地均只有少量兵力把守,其余县城或一个团,或一个营,兵力分散,捉襟见肘。于是许世友、谭震林趁此机会,发动了山东大反攻。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山东兵团歼敌8万余人,解放了大片领土。到了1948年7月,许世友带领山东兵团歼敌14万人,基本恢复了老解放区,又解放了大片新区。山东只剩下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等几个孤立城市,山东解放区完全连成了一片,成为支持华野进行战略决战的可靠后方。
济南战役时,山东兵团与西兵团会师,重新组成华野大军。而许世友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攻城总指挥。仅用8天时间,许世友便解放了济南城,为人民军队再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