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江“村排”现场。单位供图

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以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以“球”作支点,以“村排联赛”为杠杆,撬动文明实践与排球运动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体育助力、全民参与”的“村排+文明实践”新路径,形成了文明培育与全民健身的双赢局面。

武陵区“村排”赛事起源于当地悠久的排球运动传统。20世纪90年代,排球比赛成为东江乡一大盛事。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场地限制,当地村民就在刚收完稻谷的田间地头打起了排球。这项运动迅速在全乡火热起来,也为后来东江排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原东江乡被原常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排球运动之乡”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5年9月,原东江乡“农民排球队”正式成立,并代表武陵区在更高层次的群众文体竞赛中,获得诸多荣誉。

以球聚民心,提升专业水平,做好“动起来”文章

始终坚持把群众作为文明实践活动主体,鼓励群众报名参加“村排赛事保障”文明实践项目,积极组织赛事队伍、规范赛事流程、制定晋级规则、策划中场节目表演、筹集奖励奖品、宣传“村排”热点。从球员到裁判员,从观众到演员,从志愿者到啦啦队,都是群众“唱主角”、群众“齐出力”、群众“共实践”。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通过举办大型社区排球联赛,让排球运动逐步发展成具有当地特色和地方影响力的健身赛事品牌。近两年,全区改造和新建排球场7处,组建球队38支,参与群众320余人,现场观看群众达10万人次。

以球聚流量,提升融合水平,做好“活起来”文章

武陵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立足当地悠久的排球运动传统,着眼群众现实需求,推动排球赛事与淳朴民风、民俗活动等互融互促,以《常德市市民文明行为规范》为素材,将自编自导自演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文明实践活动穿插于“村排联赛”中场休息环节,确保文明实践活动有“乡土味”“文明味”。同时,赛场周围规划摊位形成“村排”运动集市,售卖各种商品,为当地居民带来新的增收渠道,助力夜市经济发展。今年,积极招募志愿者2万余人次参与“村排”啦啦队应援助威、现场秩序引导等事项,推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明理念宣传、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村排”赛事深度融合,实现以文明新风助力赛事持续火爆,借赛事宣传文明行为,将“村排”打造成集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倡导、文明乡风培育等为一体的“融合大课堂”。

以球聚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实起来”文章

整合资源,构建完善“村排”与文明实践服务机制,实现资源共建、活动共办、成果共享。在“村排”赛场,始终秉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党群服务阵地等建设,构建形成了功能完备、资源贯通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村排联赛”期间,广大志愿者主动参与赛事安保、交通疏导、现场礼仪、清扫保洁、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全力以赴为“村排”保驾护航,“村排”的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在当地群众的热情实践中不断提升,已然成为武陵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截至目前,仅武陵区东江街道围绕“村排”等项目的志愿服务队近40余支,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宣传、文化健身”等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总时长达4.6万小时,服务周边群众近10万人次。

武陵区深化“村排+文明实践”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创新发展。主要为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村排”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整合现有赛事场地资源,结合相关文明实践活动,推动资源统筹使用、集约高效。二是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文明实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协同发力,鼓励和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赛事相关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生气。三是进一步丰富“村排”赛事内容,提升赛事影响力。持续推动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注重因地制宜,打造“村排联赛”品牌,为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守正创新贡献更多“武陵路径”。(张晨、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