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中的节令民俗》/王士祥/大象出版社/2024年7月

□汪丽红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所以时令节日显得十分重要。《礼记》中专列《月令》一章,记载古人对自然的观察、总结与实践,尤其《二十四节气歌》,充分体现了古人在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几乎大事小情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描写。那么时令节日在唐诗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唐诗中的节令民俗》一书,为我们打开一扇深入了解唐诗与节令民俗关系的大门,在品读唐诗中感受节令民俗之趣。

王士祥,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此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唐诗与节令民俗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唐代生活画卷。书中集中关注了十四个时令节日,依先后顺序为元日、立春、元宵、清明、端午、立秋、中秋、重阳、冬至、岁除等。作者通过对大量唐诗的分析解读,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的人们在不同节令中的各种民俗活动,既能让读者感受唐诗之美,又能体味传统节令民俗的文化之味。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正月初一是最受重视的,因为这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元日”是唐诗中正月初一的称呼。普通百姓的元日是怎么过的?卢照邻诗:“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人们端着酒向长辈祝福,挺热闹的。薛逢的诗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这是诗人在外为官十年再次回到家乡时写的,就是一场春节乡村生活“直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诗成为清明节的经典写照。在唐代,人们会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也会趁着外出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孟浩然诗:“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端午节则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张建封的诗生动地描绘了赛龙舟时的激烈场面。“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的诗将胜败双方表现得生动形象,很真实地刻画了双方的心理,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秋节是最能代表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月最圆,万众期待,否则就不会有司空图的感叹:“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不过,总有人会对月怀远,心生思念。如张祜诗云:“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可能是游子思乡,如韩偓说“八月夜长乡思切”;可能是思亲,如薛能说“是时兄弟正南北”;也可能是朋友间的惦念,如白居易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总之思念是中秋诗的重要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写于中秋月夜的诗,可谓是表达思念之情的金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漂泊中的杜甫的这首冬至诗,无疑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太宗李世民说,大家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就是今天晚上的事了。当然,除夕夜不能与家人团聚是孤独的,戴叔伦诗“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这是漂泊之人的真实感受,很有画面感,但这一定不是人们渴望经历的场景。

以唐诗为“眼”,发现中国故事;以唐诗为“脉”,探寻中国文化。在书中,我们看到唐代的人们在不同的节令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真情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永存,古人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美好期盼和吉祥祝愿凝聚在唐诗中,提炼成万古不衰的节日之魂。无论是对唐诗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将是一次精彩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