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部队服役31年的赵宗刚,扛着一身的荣誉光荣退休回到了家乡莱西。

听说赵宗刚退休,很多国内的大公司都闻风而动,抢着将他纳入麾下,开出的薪资待遇一个比一个高。

赵宗刚当了一辈子兵,对于自己的第二职业,他也有自己的考虑:一要符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二要能让自己干得踏实,最重要的是要离家足够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已经离开家31年,所以退伍后只想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最终权衡之下赵宗刚选择了济南一家锅炉公司。然而,就在赵宗刚在锅炉公司踏踏实实干厂长的半年后,部队却给他发出了“召回命令”。

赵宗刚刚刚退休又被部队召回,这在全国各军区都罕见。

1、挺进装甲连

1986年,年仅18岁的赵宗刚入伍了。他本想当一名坦克兵,没想却分到了炊事班。出身农村的赵宗刚,在父辈影响下,为人处世本分敬业。厨师干得久了,也让他琢磨出了门道。

他意识到,只有战士们吃得好,训练才会有干劲,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场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赵宗刚在炊事班干活更加卖力,做的饭菜也越来越受部队首长与战士的好评。

首长欣赏他爱岗敬业的态度,又把他调去仓库做了保管员,之后是驾驶员……赵宗刚都拿出了十足的热情与干劲,把手里的活做到了极致。

“我那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特别迷茫!”赵宗刚后来这样向记者叙述自己刚进部队时的状态。

而他最终能够找到自己在部队的发展方向,还是因为一次演习中的意外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赵宗刚已经成为了装甲修理连的一名维修兵。在一次随队保障部队演习中,一辆装甲车突然抛锚熄火。

接到修理任务后,赵宗刚和战友们火速赶往现场,可他车上车下里里外外都看了一遍,也没找出问题出在哪。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演习备战刻不容缓,焦急的战士们用充满期待地眼神看着赵宗刚,一遍又一遍地问“班长能不能修好?”、“班长,什么时候能修好?”

这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无形中给了赵宗刚一股巨大的动力,使得他寻找问题时更加认真、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由于问题出在发动机上,赵宗刚也只能看着熄火的装甲车干瞪眼。

这次维修经历给赵宗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维修时战士们期盼、信任的眼神一直在他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头也一下涌了上来,使得他下定决心不仅要干好一名维修兵,而且还要做团里几十年来没人能做到的事——学会修装甲车的发动机!

2、要干就干到精

可要想修好一台发动机,仅靠这些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学习掌握大量有关发动机和维修方面的知识。很快赵宗刚就自己买来了9本书,没日没夜地学习钻研,直到把书皮都磨破了,还天天捧在手里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连里的拖拉机、叉车,凡是带引擎的几乎都被他来来回回拆了好几遍。随着维修技术越来越高,赵宗刚又打上了团里故障坦克的主意。

由于装甲团几十年来都没有成功维修坦克发动机的经验,所以部队的坦克一旦发动机罢工,每次都只能干巴巴地等上头派军工干部来,费时又费力。

有一次维修仓库又运来一辆因发动机故障而打不着火的坦克,在征得部队首长的同意后,赵宗刚终于有了第一次维修坦克发动机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宗刚说:“当时我让两名战友和我一起,找来两块坦克布罩铺在地上。我让他们拿来纸和笔给我做标记,我每拆一颗螺丝,他就给我记‘左侧第一颗螺栓’,接着是第二第三颗,花了一天一夜,发动机零部件都快把半个篮球场铺满了……”

由于基础维修知识打得相当扎实,因此整个拆卸与维修过程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在干净利索地排除掉发动机的内部故障后,赵宗刚又按照之前战友们的标记把零部件一个一个装回去。

三天三夜后,整台发动机终于安装完毕,零部件和螺栓一个不多,刚刚好。紧接着是最紧张的点火测试环节,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地看着赵宗刚颤巍巍地用手去拧点火开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咔哒”一声拧动开关,坦克竟然一下就“噔噔噔”地轰鸣起来,一次性成功!在场所有人都高兴地欢呼雀跃起来。

由于体力不支,加上过于激动,赵宗刚人“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然后便感觉眼前一阵晕眩,直直地往坦克内壁倒了下去,磕得自己头破血流。

这一次,赵宗刚创造了纪录,谁也没想到他竟然真的修好了装甲团几十年来都没人能修的坦克发动机。维修连“赵宗刚”的名字很快在整个部队名声大噪,使得他一下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铁甲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铁甲医生”面临的挑战也很快到来。在河南参加一次铁甲97的演习中,一辆坦克突然出现了故障,此时距离演习开始仅剩下7天。首长对赵宗刚下达命令:“赵宗刚,我不管你有没有金刚钻,你都必须揽下这个瓷器活!”

就这样,受命于危难的赵宗刚带着战友们开始了每天18小时的抢修。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高强度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使得战士们很快变得营养不良体力不支。

赵宗刚最拼命,每天几乎不眠不休地奋战在一线,把眼睛都熬得红血丝密布,脚都浮肿了一圈。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大家最终还是找出了问题,赵宗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南阳扛配件回来组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宗刚说:“随着发动机‘噔噔噔’响起,我整个人的压力一下就得到了释放,一下栽倒在地。”

由于赵宗刚在此次抢修任务中贡献突出,使得铁甲97军演得以顺利进行,部队最终给他记三等功一次。赵宗刚也由原本的“铁甲医生”上升为了“铁甲神医”。

3、戴听诊器的铁甲神医

赵宗刚说:“维修坦克发动机无比复杂,可日子久了我也就慢慢能够通过听声音辨别出它的故障出在哪,你比如说坦克一启动发动机‘噌噌噌’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不工作干摩擦的声音。如果是‘噔噔噔’,这就是正常工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宗刚清楚地意识到,部队作战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点排除坦克的机械故障就等于是尽可能地保障了战士们的生命。

为了提高自己的维修技术,缩短自己的维修时间,他又练就了一手“听声辨障”的本领。任何故障坦克,只要是经他耳朵一听,他就能准确地说出问题出在哪。

可日子久了后赵宗刚突然发现,自己的左耳竟然听不清楚别人讲话了,听发动机也要越靠越近。体检后医生告诉他,正是他靠近坦克发动机侧着耳朵听的习惯,给他的耳膜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可愁坏了赵宗刚,听声辨障可是他的看家本领,如果不能再听坦克发动机的声音,还怎么修坦克呢?之后的赵宗刚就像碰到了瓶颈一样,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中。

在一次体检中,赵宗刚看着医生戴着的听诊器突然来了灵感:“既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听出病人心脏的问题,那我能不能也用听诊器听出坦克心脏(发动机)的问题呢?”

很快赵宗刚便找来一个听诊器,戴上后尝试着把听诊头贴在发动机上,把他吓了一跳——发动机内部工作的声音和柴油输送的声音就像摆在眼前一样,听得一清二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他又尝试了其他部位,每听一个地方都让他发自内心地雀跃,因为这个听诊器实在是太好用了。有了听诊器后,赵宗刚听声辨障的技术一下又得到了质的飞升,辨障技术之精准往往只需要听诊头一贴,便能知道是发动机罢工的原因是烧机油还是积炭过多。

“铁甲神医用听诊器修坦克”的消息一下就在部队传开了,赵宗刚的名字也在整个北部战区响亮起来。可听诊器听得久了,问题又来了。听诊器的声音是放大的,声音是清楚,但反而给耳膜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赵宗刚又找到了解决办法,用一个饮料瓶盖套在听诊头膜上,大小正合适,不仅起到了显著的降噪作用,照样能听得清清楚楚。赵宗刚再一次凭借自己的机智解决了困难。

在专业技能越干越精后,赵宗刚又毫不吝啬地教其他战友维修技术,培养技术骨干600多名,总结技术保障金点子20多个,排除各种技术故障450余台。

除了维修技术特别高超,贡献特别突出外,赵宗刚的各种发明也非常亮眼,先后研制各类革新器材40多件套,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可谓立功甚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年的军伍生涯,31年的鞠躬尽瘁,赵宗刚得过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和三等功4次,其他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成为了一名真真正正的兵王。

4、退休后毅然响应召回命令

2017年,赵宗刚迎来了自己的退伍时刻,再三权衡下来到济南一家锅炉厂做厂长。转业之后的赵宗刚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开始弥补对家人过去31年所缺失的陪伴。

可没有坦克的轰鸣声和柴油的味道,却让赵宗刚觉得日子平淡枯燥无所适从起来。有时候走在路上听到别人汽车的发动机有点问题,总喜欢追上去和别人说出个“一二三”才踏实,这时他才突然发现,部队和家庭对他来说,似乎还是部队的份量更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他还在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时,却突然接到了部队的召回命令。北部战区某首长回忆说:“当时部队转型,新进了一批新装备,我们在这方面技术人才奇缺,所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邀请他来。”

此前赵宗刚已为部队鞠躬尽瘁31年,好不容易有了陪伴家人的机会,如今却又把他召回,原本首长还有点过意不去,可没想到赵宗刚不仅立即就响应了召回命令,还一个字的条件都没有提,不求个人得失,更没有讲个人回报就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赵宗刚已经54岁,可他却仍旧奋战在一线部队,每天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为祖国国防继续输出着自己澎湃的动力。

当记者找到他家人时,他妻子表示:“他总是说一身的本领都是从部队学来的,不用在部队,回报国家,用在哪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致敬一级军士长赵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