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畔,谋“质”风起,求“新”浪涌。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菏泽发展的“四个定位”,部署实施“六大工程”。“六大工程”中,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排在首位。
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源自我市对自身发展的清晰认知,对未来谋划的时不我待。
蓝图既定,实干为先。锚定市委决策部署,全市上下齐心、奋蹄扬鞭,以市县领导挂帅的“链长制”为抓手,重点打造10条产业链,逐步走出一条符合菏泽实际、具有菏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初步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31”特色产业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市紧盯生物医药、高端化工这两大优势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突出龙头带动,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加快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以步长制药为例,在菏23年,从一个产品年销量只有2000件的药企,成长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参天大树、上市企业。前段时间,步长制药携43种已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走进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吸引了全球参观者的目光。
目前,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一港四园、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体系完善、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
化工产业列入全省“一基地、两集群”发展布局,不断“向新”“向精”发展,多项成果破解行业难题,打破国外封锁,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集聚发展的“3+N”产业链条——“3”指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三条产业链;“N”指石油—燃料油、化工和新材料,煤炭—精细化学品、聚酰胺材料等多条支链。
优中做强还不够,更要有中生优、无中生有。
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是我市打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仗的必答题。在菏泽,一批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正破土萌发、向阳而生。
如新能源产业。我市相继落地以龙蟠科技、巨湾技研、江苏超电、海希储能为代表的锂电项目,以海晨储能为代表的长时储能项目,以英搏尔、精进电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以海装、天顺为代表的风电制造项目,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框架初步搭建。2024年以来,菏泽累计争取风电指标677.5万千瓦,为全省最多,可直接带动投资400余亿元。
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面向未来的产业也在我市不断积势蓄能。晶亿新材料国内首创热解氮化硼技术引领了产业发展方向,有望成为全国产能最大、科技领先的白石墨烯综合加工基地;易信环保高丰度核级硼-10酸打破“卡脖子”,实现核工业、国防军工、核医疗的关键材料国产化;曹县途安工业机器人项目传感器技术全球领先;定陶复合集流体项目复合箔材幅宽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5%……
近五年,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了近3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
“喜新”,但不代表“厌旧”。机电设备制造、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我市“浴火重生”,逐步走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之路,重塑了竞争优势。
曹县爱伦金属公司成立于2003年,2024年新建年产20万吨金属铜新材料项目,实现由有氧铜管的生产向主产无氧铜管转型,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5G通信、高铁等对材料质量要求极高的行业及领域。
“我们建成工业化生产中控平台、生产自动化管理平台系统和业财一体化平台,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相关负责人张杰介绍,目前其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已投入使用,主要装备数控率达100%,人员减少57%,产能提升31%,综合能耗降低26%,生产成本降低22%,在行业内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如“老树开花”,在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催生下不断萌出新芽。为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我市聚力打造“产业大脑+晨星工厂”,点燃产业发展数字引擎。目前,我市累计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8个,在建省级“产业大脑”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拥有数字经济“晨星工厂”203家,试点园区2个,试点县1个。
风劲正是扬帆时。当下,蜕变中的“新菏泽”正加速崛起。这片大地上,发展的脚步比往日愈加坚定、愈发自信。
菏泽日报 文/记者 马源劭 图/记者 李保珠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