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里,有个问题似乎简单到连三岁小孩都能给出答案:隐私权和生命权健康权哪个更重要?答案不言而喻,生命与健康至上,这是人性最本能的认知根基。毕竟,当生命消逝、健康垮塌,其他一切权利都如无根之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想孩子的视角,他们或许不理解复杂的法律条文,但知道小伙伴受伤、生病是天大的事,得赶紧找人帮忙,这时候谁会去纠结隐私能不能被知晓?在紧急医疗现场,医生争分夺秒抢救伤者,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患者过往的隐疾、私人生活细节,为了救命必须袒露,家属也会毫不犹豫地配合,这就是生命权健康权优先的现实写照。

可让人困惑的是,在一些社会议题讨论、专业学术研讨中,部分专家的言论却引发争议,让人感觉好像模糊了这一清晰界限。比如,在涉及公共卫生防控举措时,有人过度强调个人隐私数据收集的风险,却忽视了大规模传染病威胁下群体生命健康面临的巨大危机。诚然,隐私保护至关重要,个人信息不应被肆意滥用,我们都害怕生活在一个毫无隐私、处处受监视的 “透明牢笼” 里。但当疫情汹汹来袭,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快速掌握感染者行程轨迹,是切断传播链、守护万千生命的关键手段。此时,若因噎废食,为了所谓纯粹的隐私而阻碍防控大局,无疑是本末倒置。

从法理根源探究,生命权健康权是基本人权中的基石权利,国际人权宪章及各国宪法多将其置于首位保障。这意味着在权利冲突的权衡天平上,它天然具有压舱石般的重量。隐私权是随着社会发展、个人意识觉醒而愈发受重视的权利,它保障人格尊严、个人独处空间,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保有心灵的避风港。但这港湾的存在,是以生命之船安稳航行为前提。

专家群体肩负着深入剖析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任,不应在大众一望即知的原则问题上 “迷路”。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知识,在保障生命健康优先的大方向下,设计出精妙的隐私保护方案,如匿名化处理数据、严格限定数据用途与保存时限等,实现两者兼顾;另一方面,面对公众发声时,应回归常识逻辑,以通俗易懂语言传递复杂权衡中的核心要点,而非抛出混淆视听的观点。

社会的进步,仰仗大众质朴认知与专家理性洞察的合力。下次面对此类抉择难题,期望专家与大众站在一起,坚定守护生命健康这一根本,同时精心呵护隐私的方寸天地,让权利保障的天平永不失衡。 毕竟,守护好生命与健康,才有机会畅享隐私带来的宁静,这是我们共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