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抢抓县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的政策机遇,投资1.4亿元建设了年产30万吨高纯纳米二氧化硅及衍生电子胶新材料项目,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3亩,项目自2023年5月份开工建设,2024年2月份就实现竣工投产,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上缴税收2600万元,亩均税收由以往不足千元跃升至今年的75万元。”山东科翰硅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利彬日前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以最少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课题。近年来,临沂市临沭县持续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不断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持续探索低效用地开发新模式,变“旧包袱”为“新资本”,着力推动资源向高产高效领域集中,引导县域企业走出了一条“土地集约、产业集中、发展集聚”的全新路径。

据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广祥介绍,该县先后出台了《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和土地评估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确定对连片开发50亩以上的低效片区,建设期满后的5年内,按县外引进片区企业财政贡献的50%和县内搬迁片区企业新增财政贡献的80%给予各镇街,相关政策极大地调动了镇(街道)对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加速引育优质企业的积极性。临沭县还以低效片区开发为切入点,通过科学规划管控,创新实施“一级收储腾退、二级配套提升、三级滚动开发、四级产业导入”的四级联动处置方案,通过倒排土地收储开发时序表,压茬推进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成熟一片、出让一片”,通过采取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和连片区域开发建设同步谋划推进等措施,存量土地资源盘活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们在对新上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履约退出条款,并与用地企业签订建设项目监管协议,明确项目投入产出、建设要求、违约责任,形成‘出让合同+履约协议’的‘双合同’监管模式,确保新上项目对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曹传民介绍说,通过“双合同”模式,极大提高建设项目的开竣工履约率,防止供而未用、用而未尽、投入产出水平未达到合同约定等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现象。

临沭县充分利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按照“数据归集、智能诊断、政策集成、诉求智达”思路,自主研发了“沭企连心桥”企业智能化服务平台。通过引入智能评价模型算法,整合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和涉企政策,对全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水平进行科学分析,构建起产业、镇(街道)、企业“三维度”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生成“一业一单”“一镇一单”“一企一单”体检报告和各企业360度精准画像,为存量土地优化、低效用地整治和“僵尸企业”清退等提供了有力抓手。

该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对亩产效益评价A、B、C三类不同等级的企业进行了分级分层匹配,实现各类政策与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的自动匹配、自动计算、自动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平台还同步搭建了供需对接、诉求受理、项目导航等多维“服务场景”,彻底打破企业服务孤岛,为企业提建议、谈诉求、找对策提供了统一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2024年,通过“沭企连心桥”企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全县累计发放“亩均英雄贷”29.58亿元,免审即享高质量发展资金2100余万元,企业供需对接124余次,专家智能诊断75次,累计解决企业问题128件。

据临沭县政府副县长王传义介绍,2023年,该县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到每亩9.92万元,较2021年每亩提高4.49万元,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每人30.64万元,较2021年提高每人14.98万元。高特威尔高端晶振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百事食品(山东)生产基地等一批高端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累计新盘活片区面积达12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