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近年来,伴随着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引力波的发现、“嫦娥”揽月等天文与航天时事热点的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头顶的那片星空。

但随着光污染的日益严重,曾经随处可见的朗朗群星,如今,在很多地方只剩下疏星几点,普通人越来越难有机会感受星空的壮丽。好在,国家目前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深圳、内蒙古等地开始设立暗夜保护区。

“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星空为何对我们如此重要?面对光污染的侵扰,我们应该怎样找回自然黑夜,让每个人不用远行也可以凝望繁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8月12日,巴南区安澜镇五通村,市民一边露营,一边观赏英仙座流星雨。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1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回顾过往,数万年来,头顶的星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智慧生命发展的初期,发现星空的魅力是人类文明的幸运。在没有明月和火光的夜晚,头顶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是人类先祖回家路上最忠诚的伴侣;当越来越多的古人开始怀着惊奇仰望夜空,并尝试为眼前的景象赋予意义时,人类的第一门科学——古代天文学诞生了,人们通过研究日月星辰运动位置的变化,为农业和航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岁月长河中,星光点亮了文化和艺术的焰火,给人无数慰藉。古人从天空的美和稳定的秩序中体味到的幸福感、安全感,也激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和创作灵感。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大量关于星空的诗歌,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等先哲,借由星空探讨宇宙的本质、人类的起源与归宿,星辰成为人类智慧探索无限可能的象征。

近几个世纪,对星空的惊奇开始转化成科学求索的前进动力。400多年前,伽利略将望远镜对准星空,首次将难以想象的多彩宇宙带进了人类的视野。自那以后,人们开始精确记录行星的运行轨迹,为后来开普勒和牛顿用数学描述它们的运动规律创造了条件,人类开始逐步构建出现代天文学的宏伟大厦。

就这样,人类顺着科技树一步步向上攀登。卫星上天、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每一次科技突破,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帮助;每一次向太空的靠近,都凝聚着对梦想的继承与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8月14日凌晨,南川区头渡镇金佛山南坡,浩瀚银河,星光璀璨。罗川 摄/视觉重庆

02

当人类用电流将城市和乡村的夜晚点亮如白昼,大多数人或许都会认为这是了不起的科技成就,会为之自豪和骄傲。

殊不知,暗夜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光污染不仅会破坏人和生物在演化中形成的昼夜节律等生物功能,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天文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繁星于我们越来越奢侈,观星已经变成了“远征”。曾经,人们站在门口就能看到布满星星的夜空和犹如丝带般的银河。今天,这已变成了珍贵的回忆。

遍地的路灯、户外广告牌、楼房等发出的光,任何一种光源都能毁掉自然的黑暗环境。即便精心挑选的观测点可免受直接光源的干扰,但户外照明通常会使城镇上空形成一个巨大的发光圆顶,足以盖过星星的光芒,让城镇附近的郊区也难以见到满天繁星。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83%的人都生活在有光污染的天空下。那些想要寻找黑暗夜空的人,只能远远地躲进无人的山区。

失去的不仅仅有星空,科研也受到了诸多困扰。头顶的星光,藏着许多关于宇宙的秘密。比如,很多遥远天体散发出来的光,往往需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抵达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眼前的星空,呈现的是宇宙的历史。读懂隐藏在星光中的秘密,不仅能促进科技发展,还能加深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原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表示,严重的光污染已让现有天文观测台站的部分观测项目无法开展。比如,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都因为城市的亮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地面上的光污染外,近年来,来自天空的干扰也让人忧心。自从美国SpaceX公司发射星链卫星(StarLink)以来,夜空中开始显现一列列“星空小火车”,在天文学界引发一连串的疑问、质疑。

天文学家称,未来随着人造卫星发射的增多,地球轨道可能会出现“爆满”状态。今后,或许人们仰望星空,目之所及的都是人造卫星的太阳反光,而不再是遥远的恒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8月,在新疆哈密大海道拍摄的英仙座流星雨。曹啸 摄/视觉重庆‍

03

我们总是通过观察星空,来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今,我们仍在求索的路上。未来,我们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外太空的过程中,仍需要保护好星空,持续对星空进行探索。

调低科技的“亮度”,让更多暗夜回归自然。自古以来,宇宙都对所有人敞开怀抱。从前,每个普通人都能随时随地看到满天星河,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群星的美丽、理性与伟大,在得到慰藉的同时,我们对星空的好奇心也一步一步推动着文明与科技的进步。

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灯光逐渐遮蔽了我们仰望星空的眼睛,我们似乎用科技把自己“封锁”在了地球一隅。

面对这种情况,朱进认为,应加大对暗夜保护区的推广和设立。比如,在重要天文观测台站附近,需实行严格的光源管理,采用特定波长的环保灯具,以免影响天文科学研究。

而对于普通星空观测来讲,则可采取“划区”管理等形式进行设立暗夜保护区,比如对于十分适合天文观测的景区和山区,可以不安装或少安装照明设备;对于平时人流量相对较少的乡村,则可推广智能照明系统,根据人流密度和时间自动调整路灯亮度或开关状态,以减少光污染对星空观测的影响。

让人文与天文同行,推广、科普好星空文化。“农夫将其对月光和星光的与生俱来的拥有权交出,换回了通宵达旦的日光所需的瓦特数。他的孩子们将永远无法体会暗夜的欢愉。”面对光污染的侵扰,很多天文学家、科普作家都深感担忧。

然而,享受科技之光给人带来的夜间便利是每个人的权利,要想真正守护好自然暗夜,需要做好星空文化的推广与科普,让星光照亮更多人的眼睛。当昴星团如王冠般升起、带着绿色长尾的火流星划过天际、横贯天幕的银河照亮大地……相信每一个因星空而越过平庸的人,都会对星光倍感珍惜。

对此,重庆星空摄影师戴建峰也给出了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普通人要想顺利观测到繁星银河,选择没有月亮的晴夜最合适,可下载一些记录日出月落时间的软件、星空识别软件,作为观测星空的助手;另外,在观星地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光污染的问题,需选择离城镇相对较远的山区,比如武隆赵云山、南川金佛山、巴南圣灯山等。

还可打造星空观测基地,让更多商业力量参与星空文化的推广。比如,近两年来,深圳西涌就通过推出天文观测、研学以及观星露营等天文文旅项目,深受游客欢迎,截至去年7月,已服务超过20多万人次,营收超过18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无月的晴夜,星光照亮的森林格外美丽。戴建峰 摄

每到夜晚,我们沐浴着的星光便携带着来自遥远宇宙的报告,告诉我们头顶的天空过去的模样,似乎时空无法逾越,我们与星空的联系,就只有那一抹微弱的光线。

但,事实远非如此。科学研究证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我们身体里的铁、钙、氧等重要元素,都来自远古恒星的爆炸。或许有一天,我们遥远的后代会变成太阳系外的游牧民族,而保护好星空,就是保护好我们每个人与繁星乃至宇宙的血脉联系。

原标题:人类为什么要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