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梅——

编织精彩人生(人物)

张文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09日

第 11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梅正在编织。

作者供图

苎麻编织是一项承载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为保护传承好这一具有鲜明“乡土味”的文化遗产,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刘梅致力苎麻编织技艺创新,助力农村妇女创收,为这一非遗赋予独特的文化魅力,保持了苎麻编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特性。

48年前,刘梅出生在安徽滁州,她家门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长有苎麻,她的祖父母、父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编织能手,刘梅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习种麻、剥麻、刮麻、晒干、制绳,十几岁时,就能编一些小盘子、小筐筐。老人们教育她,做事要像麻一样质朴、坚强、有韧性,做人要勤劳善良,懂得付出和感恩。

结婚后,刘梅和爱人来到江苏南京创业,但她依然保持着对苎麻编织技艺的热爱。在爱人的支持下,她到安徽、四川等地参观学习,系统掌握了苎麻编织要领。8年前,在南京市江宁区政府的支持下,“刘梅非遗小院”在观音殿景区落成,刘梅的苎麻编织工艺走进民众和游客视野,更让她增添了开发新品的信心。

刘梅充分运用苎麻柔韧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编、结、缠等工艺,赋予每一根苎麻纤维以生命,交织出精美的图案结构。她创作的果盘编织紧密美观,油画盘色彩纹理相得益彰,花篮造型别致自然,餐巾盒实用精致,花瓶线条流畅优雅……特别是她编织的平口花瓶设计简洁大方,散发出古老工艺独有的宁静与淡雅。这些作品走进千家万户,让苎麻艺术品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刘梅经常通宵达旦做设计、找灵感。她力求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材组合,为实现苎麻编织多元化创新,她研制出一套油画与苎麻编织于一体的技法。她把花鸟、风景、人物脸谱等画作镶嵌在苎麻编织中,质感灵动,光彩耀人。她在中国旗袍花瓶设计中添加金线、金箔,并采用跳色技术,赋予作品生动神韵,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刘梅非遗小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顾客,许多作品还被带到海外。

一次下乡收购苎麻时,刘梅想到,如果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让她们在家门口学习苎麻编织技艺,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她的想法得到江宁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佘村、宁西村的工作坊建起来了。当地妇女踊跃报名,免费学习,刘梅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讲。

“在家门口就业”吸引了附近几个村的妇女加入。一位在意外事故中失去左手的大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刘梅,在刘梅的细心指导下,如今成了行家里手,不仅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让刘梅看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她带领大家编织的许多作品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时常供不应求。

如今,刘梅的工作坊仅在佘村、宁西两个村就带动60多位妇女就业,每个人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她们自豪地说:“我们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出力了。”

苎麻编织工作坊如滚雪球似地发展。2003年,刘梅在佘村建设了“非遗苎麻编织艺术馆”,江宁的中小学校在艺术馆开展研学活动,艺术馆还成为南京多所大学的课外美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刘梅还带领妇女们参加南京市文化民俗展、非遗文创街区创建等活动,开拓视野……

2023年,苎麻编织技艺正式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苎麻编织以艺术之美装点人们的生活。刘梅说:“我们编织出的不仅是精美的作品,更编织出了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