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王毅在新年伊始启程前往非洲多个国家进行访问,虽然这是持续过去35年来中国外长新年首次出访都把非洲当作目的地的传统,但是仍然让美国与欧洲各国领导人心里五味杂陈,毕竟,他们一直认为,非洲是属于欧美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所谓“债务陷阱论”、“掠夺资源论”都已经渐渐走向衰败。拥有55个成员国的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今年二月将举行其权力执行机构非盟委员会的选举。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Development Reimagined)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芮婉洁(Hannah Ryder)近日对媒体表示,竞选非盟委员会主席的候选人都在赞扬中国提升非洲制造业能力以及中国兴办全民教育的成功经验。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一外交行动不仅彰显了对非洲大陆的重视,也为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注脚。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在非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美国对非洲的政策则摇摆不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凭借灵活而持续的外交政策,逐步成为非洲国家的可靠伙伴。

中国的务实外交

中国在非洲的政策具有高度的一贯性。王毅此访覆盖纳米比亚、刚果(布)、乍得和尼日利亚等国家,表明了中国不仅关注深化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也试图在非洲的政治和安全事务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路透社分析指出,中国正通过扩大财政支持、签署关键矿物获取协议以及开发新市场,为国内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非洲提供了新的机遇。非洲大陆不仅成为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新市场,也成为电动汽车、太阳能面板等商品的出口目的地。

此外,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50多个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权为中国推进多边机构改革和外交主张提供了支持。例如,在人权与南北平等对话等问题上,非洲国家与中国的立场更为接近。

欧洲与非洲:旧关系的挣扎

与中国轻装上阵不同,欧洲国家在非洲的影响力受到殖民历史的制约。英国、法国和德国在非洲的利益依然深厚,涵盖原材料进口、对非投资以及对政治事务的干预。然而,这种基于殖民遗留的关系模式正遭遇非洲国家日益强烈的反弹。

近年来,欧盟试图通过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合作等新战略改善与非洲的关系。然而,这些政策往往因缺乏实际操作性而受挫。例如,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希望获得资金支持开发海上天然气,但欧盟只愿意资助可再生能源项目。这种缺乏灵活性的合作方式引发了非洲国家的不满。

此外,欧盟对非援助长期附加政治条件,这种“家长式”态度进一步限制了欧非关系的发展。尽管欧盟提出了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口号,但在全球产业链的不平等地位和欧洲对非洲的传统控制欲面前,这种努力更像是政治宣示。

中欧非洲竞争中的非洲角色

中非合作的灵活性与互补性让中国逐步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心。中国没有向非洲输出政治制度,而是通过双赢模式建立合作。例如,中国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建设培训中心,为非洲市场提供廉价智能手机。这种做法尽管存在争议,但对非洲领导人而言,更能满足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非洲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正在增加。正如赞比亚前大使穆克维塔所言,更多国家参与竞争使非洲国家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这一趋势对非洲而言是历史性的,因为殖民时期和冷战时期的非洲往往没有这样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不再视西方民主为终极政治模式,中国的做法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新的启示:与其提出要求,不如倾听非洲国家的需求,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中国在非洲的崛起是经济考量与地缘政治谋划的结合。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的务实外交已在非洲赢得了信任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欧洲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其对非政策,从历史包袱中走出,找到适应新时代的合作方式。

对于非洲而言,无论是与中国还是欧洲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受益。这不仅是非洲实现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重塑国际关系与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步。

(孔帆)

编辑:一然

(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