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在总统生涯的最后时刻,派出了两名心腹大将,分别前往印度和韩国,试图在亚洲完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布局。

而这场“最后一搏”更像是一场仓促的告别演出。

沙利文带着“高科技大礼包”奔赴印度,试图用国防、太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稳住莫迪;布林肯则赶往韩国,继续强化美韩同盟。

问题在于,特朗普即将重新入主白宫,对盟友向来不客气的他,是否会将拜登的布局推翻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的“印太战略”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野心,他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盟友体系,通过经济、军事、科技等多重手段,在中国周边形成合围之势

印度和韩国在这场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一方面,印度是中国的南亚邻国,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

拜登政府一直试图将印度纳入“印太联盟”的核心,通过四边安全机制(美日印澳QUAD)拉拢莫迪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韩国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支点,驻韩美军更是美军全球部署的重要一环。

但拜登的盟友体系并不稳固,印度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国;而韩国虽然对美国依赖较深,但也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这位一贯奉行“美国优先”的总统,很可能不会延续拜登的对华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拜登派出沙利文和布林肯,试图在最后时刻为自己的印太战略扫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拢印度:高科技大礼包能否打动莫迪?

沙利文此行的核心任务是稳住印度,美国为此准备了一份“高科技大礼包”,涵盖国防、太空和人工智能技术,希望通过这些“硬通货”换取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支持。

美国承诺与印度在先进武器研发、航天技术合作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甚至不排除向印度开放部分尖端技术。

这些承诺,无疑对正在快速推进军工产业的印度具有吸引力。

印度的外交政策向来以灵活著称,莫迪政府虽然愿意接受美国的技术支持,但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政治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始终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最大化自身的地缘利益。

更重要的是,印度对美国的承诺持保留态度,美方的承诺往往“口惠而实不至”,这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

稳住韩国:美韩同盟的隐忧

相比印度,韩国在美亚战略中的角色更加明确,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韩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对美国有着深度依赖,这种依赖并不意味着美韩关系没有隐患。

布林肯此次访问韩国,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强化美韩同盟,确保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站稳“美国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首尔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同时,也不得不在经济上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此外,韩国国内对“被美国绑架”的焦虑感也在上升。

一方面,驻韩美军的存在,让一些韩国民众感到本国主权受限;另一方面,美国对韩国的军事要求不断升级,甚至提出让韩国增加军费分摊比例,这让韩国政府面临不小的压力。

布林肯此行的核心任务,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给韩国提供更多支持,以此换取韩国在印太战略中的更明确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朗普的野心:拜登的布局能否延续?

拜登的操作看似用心良苦,但现实是,他的布局很可能会被特朗普推翻重来。

对于特朗普来说,盟友体系从来不是他的优先事项,在他看来,美国的盟友往往是“占美国便宜的寄生虫”,印度、韩国等国也不例外。

特朗普在上台后,很可能会重新审视拜登的印太战略,他更倾向于通过贸易战和关税大棒,直接对中国施压,而不是依赖复杂的盟友体系。

对于印度和韩国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可能无法兑现拜登的承诺,还要面对特朗普的经济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不确定性,让拜登的布局显得更加脆弱,无论是沙利文的印度之行,还是布林肯的韩国之行,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成果。

印太战略的困局:盟友体系的裂痕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美国的印太战略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

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联盟体系实现对中国的合围;另一方面,这些盟友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不愿意完全听命于美国。

印度希望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以最大化自身利益;韩国则在经济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不愿过度刺激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日本、菲律宾等美亚盟友,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产生了怀疑。

这种裂痕,让美国的印太战略充满不确定性,拜登的努力虽然在短期内稳住了局面,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

有人说,拜登的亚洲布局是一场“临别前的仓促告别”,也有人说,这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最后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怎么看,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虽然仍然强大,但却不再如过去那样牢不可破。

印度和韩国的态度,正是这种变化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与美国走得太近,未必是一件好事。

而拜登的努力能否延续,取决于特朗普是否会选择推翻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