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浩瀚的佛教历史长河中,有一则故事既惊心动魄又引人深思。这就是提婆达多与佛陀之间的恩怨纠葛。提婆达多,作为佛陀的堂弟,本有着与佛陀相近的出身与修行条件,却最终走上了叛佛的道路,甚至犯下了“出佛身血”的大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出身贵胄,嫉妒心起

在古老的印度,释迦族中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青年,他是净饭王堂弟的儿子,与佛陀释迦牟尼是堂兄弟关系。提婆达多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自幼便与释迦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有着不解之缘——那是一种既竞争又微妙的亲缘关系。

当释迦太子放弃王位,踏上修行之路,最终证悟成佛后,提婆达多也在净饭王的鼓励下,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起初的十二年里,提婆达多也是虔诚修行,据《出曜经》记载,他“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

然而,他并未能证悟果位,也未能修出神通。当他看到佛陀及大弟子们因神通而备受恭敬时,心中的嫉妒之火悄然燃起。他开始四处求教,甚至向自己的亲弟弟阿难询问神通修习之法。阿难出于兄弟情谊,将所知悉数相告。提婆达多如获至宝,躲入山林苦修,终于也修得了神通。

然而,这份神通并未能带给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反而让他更加沉迷于名利之中。他开始四处炫耀,甚至妄图取代佛陀统领僧团。这,便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二、神通入魔,偏离正道

修得神通后的提婆达多,仿佛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捷径。他在阿闍世太子面前大展神通,赢得了太子的推崇与敬仰。太子甚至称他“比佛大师,其德殊胜”。这份荣耀让提婆达多飘飘然,他开始自视甚高,甚至认为自己比佛陀还要伟大。

他开始四处批评佛陀与僧团,宣称佛陀日渐衰老,僧团中尽是些无用之人。他还扬言,唯有自己才能做佛陀的继承者。对于提婆达多的这些鼓噪,佛陀选择了沉默与避让。佛陀深知,与愚人争辩无异于对牛弹琴。然而,提婆达多却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更加嚣张跋扈。

在名利的诱惑下,提婆达多逐渐偏离了修行的正道。他开始沉迷于世俗的奉承与吹捧之中,将内心的执着与贪婪无限放大。这份执着与贪婪,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叛佛分裂,出佛身血

随着提婆达多内心的野心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他心中的天平开始逐渐失衡,对佛陀的嫉妒与不满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最终驱使他踏上了叛佛的不归路。提婆达多深知,要想取代佛陀在佛教界的地位,必须先削弱他的影响力。

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阿闍世太子。阿闍世太子年轻气盛,对权力有着无尽的渴望,正是提婆达多可以利用的棋子。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提婆达多秘密会见了阿闍世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殿下,您难道甘于永远屈居人下吗?”

提婆达多低沉而富有诱惑力的声音在太子耳边响起。

阿闍世太子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提婆达多长老,你这是何意?”

提婆达多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凑近太子耳边低语:

“太子殿下,只要您除掉频婆娑罗王,登上王位,再除掉那个所谓的佛陀,整个摩揭陀国乃至整个佛教界,都将唯您马首是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闍世太子心中一震,虽然他知道这是大逆不道之举,但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抗拒。于是,在提婆达多的煽动下,阿闍世太子开始密谋篡位。

与此同时,提婆达多也没有闲着。他暗中派遣了一批杀手,准备对佛陀下手。这些杀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亡命之徒,他们潜伏在佛陀可能出现的各个角落,只等提婆达多一声令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佛陀的慈悲之力远超提婆达多的想象。当这些杀手出现在佛陀面前时,他们原本冷酷的眼中竟然泛起了泪光。佛陀用他那温暖而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他们,仿佛能看透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孩子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佛陀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在杀手们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