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繁星闪耀”微短剧产业发展会议在成都东郊记忆举行,会议现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发布《“繁星指数”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汪文斌表示,对于微短剧而言,2024年是从野蛮生长步入有序经营的关键一年;是全行业驶向精品化、专业化快车道的转折之年。《报告》指出微短剧产业发展三大趋势,分别是规模“从小到大”,内容创作“由浅入深”,“微短剧+千行百业”。
趋势一:
微短剧规模“从小到大”
经“繁星指数”调研,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70%,超过网络文学用户,接近网络直播受众规模。微短剧已成为大众上网的重要娱乐活动。同时,微短剧用户中,超90%的人有看短视频的习惯,接近90%的用户有看电视剧、综艺等长视频的习惯。既有“追剧”情节体验,又有“刷视频”碎片休闲的微短剧,成为用户看长剧和刷短视频习惯的交叉点。
“繁星指数”指出,从时长上来看,微短剧单集时长在3-10分钟,尤其是5-10分钟时最受用户欢迎。3分钟以内、15分钟以上的时长最不受欢迎,前者因时长太短降低沉浸感,后者则需要接近长剧的时间成本。
“繁星指数”发现,微短剧用户投入的时间成本将普遍增大,追剧爱好正进一步固化。在谈及预计2025年的看剧计划时,三分之二的用户预期将增加看剧时长,其中超过30%的用户预计每天多看半小时到一小时,超过20%的用户预计每天多看超过一小时。在用户的普遍“加码”下,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行业或将进一步迎来利好空间。
趋势二:
内容创作“由浅入深”
第二个趋势是微短剧内容创作“由浅入深”,发掘行业精品化进阶路径。从“小众爱好”到“娱乐风口”,最初的竖屏小程序剧已不再代表行业全貌。随着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广电机构、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创作生态日渐多元,精品化理念收获初步成果。
据“繁星指数”统计,2024年全年,共有2653部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备案,同比减少25.8%。同时,2024年前三个季度,共470部微短剧取得发行许可,同比增长35.4%。“一升一降”的背后,是行业火热的发展态势,更体现着从严审核、把好精品关的共识。
汪文斌指出,2024年,微短剧展现出优势,也暴露出短板。在“繁星指数”调查中,超过85%的用户认同微短剧题材多元,八成左右用户赞同微短剧剧情新颖、人设多样,彰显出微短剧在释放想象上的能力与潜力。“在2024年热播剧中,一系列以古今穿越、悬疑探案、都市奋斗等为主题的微短剧展现出丰富的创作思路。同时,用户对于内容深度及主流价值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微短剧创作上仍需进一步加深内涵。不过,在精品化创作潮流中,已有部分剧作在内容价值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举例说道,以缉毒警察为第一视角的互动微短剧《师傅》,聚焦检察官群体的《石俊峰办案记》,讲述非遗传承的《一梦枕星河》,围绕历史名人展开的《你好,苏东坡》等,均依托主题呈现,在正能量价值的表现上得到了不错的评价。
在剧本题材上,76%的用户倾向于原创微短剧,70%左右的用户想要看到根据社会真实事件改编的微短剧,展示出用户对“原创性+现实主义”的喜爱。
趋势三:
成都是微短剧的“宝库”
第三大趋势是“微短剧+千行百业”,以包容力赋能产业链。2024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接连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并举办2024年国际微短剧大赛。通过“微短剧+千行百业”,调动起微短剧赋能各行各业的功能价值。
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掀起全国创作热潮。2024年全年,总局共公布5个批次共162部推荐作品,其中,四川局选送7部,位居西部省份第一位。在四川选送的剧作中,有3部取景于成都,为全国观众带来对天府之国的崭新认识。
在文旅兴趣方面,“繁星指数”对用户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发现上海和成都登顶微短剧用户最想旅居的城市。其中,成都的美食、气候及生活气息、休闲氛围优势明显,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条件。成都“年轻态”“松弛感”的城市气质,也正契合微短剧“强体验”“沉浸感”的产品气质。“有美食的享受,有生活的气息,有文化的厚重,有创新的活力,可用于微短剧叙事的成都故事,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例如,观众看完围绕成都历史文化创作的《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后,表达出了较高的在地消费意愿,有近90%的观众表示愿意花钱体验成都文旅特色。”
汪文斌还指出,在微短剧产业中,成都拥有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优势。2024年,成都推出国内首档“微短剧+综艺”创新真人秀《开播!短剧季》,成都影视城成为国内微短剧拍摄制作的热门基地,密集的高校更提供了人才储备,共同构成微短剧的“成都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王茹懿 摄影 詹妮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钟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