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实施诈骗后,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侦查,不会将诈骗赃款直接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利用他人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代为收款,再取现或转账到自己的账户。

千万不要认为洗钱只会在电影片段里出现,“跑分”洗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以下总结诈骗分子常用的“跑分”洗钱手法。

诈骗分子常用洗钱手法案例1

虚假扶贫

阜新县哈达户稍镇居民李先生收到陌生快递,里面是一份“国家乡村振兴扶贫局”的文件,文件中写着扫码进群填写个人资料,可以申请158万的国家扶贫款。李先生信以为真,扫码进群后申请领取扶贫款,对方称需要先包装银行流水。李先生把自己的农村信用社银行卡提供给了对方,帮助对方转账后发现银行卡被公安机关冻结,扶贫款不但没有领取到,自己还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滴滴、货拉拉取现

化石戈镇张阿姨在浏览短视频时,看见一则投资理财的广告,点击下载了“财汇”APP。软件内每天会有“投资大师”讲课,张阿姨观看了一段投资课程后,客服联系张阿姨说可以带她进行投资赚钱。张阿姨看直播间里别人都挣到了钱,便心动也想投资理财,按照对方的指示去金店购买了3万元的黄金,通过货拉拉邮寄给了对方当做投资的本金。后来发现“财汇”APP被禁用,察觉到自己被骗。

3

网络贷款

阜新县福兴地镇李先生在家中收到一条贷款短信,点击链接下载“平安消费金融”APP申请5万元贷款,提现时显示银行卡号有误被冻结。对方称需要李先生向指定银行卡账户内转账,解冻银行卡后方可下款。李先生按要求多次转账后,银行卡显示被二次冻结,李先生方知被骗,共计损失6万余元人民币。

警方提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擦亮双眼保持警惕,小心“跑分”洗钱陷阱,不要因贪图小利被网络上不切实际的高额利润所诱惑,以免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同时,我们要积极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宣传反诈小常识,提高防范意识,一起营造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