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学术影响力以及组织领导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科学界历经数十载的不懈努力与积累,科研队伍日益壮大,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在众多领域,中国已从昔日的追赶者,成长为如今的有力竞争者乃至部分领域的引领者。科学家是最较真的,在一个领域没有足够的成就,得不到同行的认可,就难获领衔资格。正因为如此,当“π-HuB”计划白皮书在《自然》杂志发布时,各方给与高度关注和认可:“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学术影响力以及组织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贡献。”
在大科学项目中担任领衔角色至关重要,它不仅代表着在科学能力上的领军地位,更意味着在相关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策权。早在1990年正式启动的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HGP”计划中,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了卓越的研究能力,并提前完成了研究任务。然而,由于该计划并非中国领衔发起,中国科学家在学术话语权相对较低,因此只承担了其中1%的基因测序任务。同时期中国曾多次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该项目名义上为全球16个国家及地区机构共同研发的国际合作项目,但实际上由美国等少数国家“领衔”主导。遗憾的是,美国以空间站技术涉及军事机密等为由,拒绝了中国的加入申请。彼时,中国科学家们面临着一定的国际合作限制与挑战,在参与国际科研活动时,往往需要依据他国的意愿与条件来决定合作的可能性及深度,缺乏足够的主动权。然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国科学家们从未气馁。
中国科学家不仅有能力,而且心怀壮志。他们视与先进科技之间的差距为继续攻关的动力,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研实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作者SCI发文量为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1/3,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和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自然》杂志今年发布的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在科研城市全球十强中,中国有五座入选,北京高居第一;20强城市中,也有一半是我国的。
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努力,中国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新时代逐渐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力和领导力。“π-HuB”计划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多年后,带来了全球生物经济的繁荣和腾飞,但其对人类生老病死的影响尚未达到最初预期。人体有37万亿个细胞,蛋白质的动态变化才是决定生老病死的关键。”这是学术的洞见,更是科学家的担当。同样是破解人体构造“天书”,与当年的“HGP”计划相比,“π-HuB”计划从更高维度出发,更深入、全面、系统地探索人体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变化,全面剖析人体发育、衰老以及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将为人类呈现出一幅揭示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组“实时全景图谱”。
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科技向善,服务人类福祉。同住地球村,我们命运与共。携手国际伙伴,共克全球性挑战,促进知识共享与科技进步。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包容普惠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π-HuB”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倡导全球顶级科学家团队的大联盟、大协作。截至目前,该计划已获得来自20个多国家和地区、114个顶级科学家团队的支持,形成了多国多机构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全球协作网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随着《自然》杂志首次发布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全球大科学计划白皮书,中国科学在国际合作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只是第一次,我们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