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去年初,我省提出实施10大类52项民生实事。这些事项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幼、安居、出行等领域,都是事关老百姓的切身事。
过去一年,我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办好十大民生项目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大责任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拿出真金白银,推出真招实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份高质量答卷。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十大民生项目答卷》,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张曙 徐甜甜
掌上咸宁报道
1月2日,咸宁市玉桂学校传出朗朗读书声。崭新优美的校园里,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老师们在热情地教导,孩子们在专注地学习。
2024年9月,咸宁市玉桂学校投入使用,办学规模73个班,学位3650个。“玉桂学校是市里的重点项目,学校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学位紧张状况,让学生就近入学、就近上好学。”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我市持续加大教育供给,优化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让孩子上好学;全力实施减负不减质,高质量落地“双减”政策提质,让学生读好书;不断加快学校“教联体”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老师教好课。
为让孩子就近入学,我市以城镇化建设规划、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等为依据,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为让孩子就近上好学,我市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优化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必要的义务教育学校,满足城区学生入学需求。
我市不仅寻求上好学,更追求读好书。
前不久,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举行了一、二年级乐考活动,落地“双减”。活动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对低段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评价。孩子们通过层层闯关,用体验的方式代替了“期末考卷”。
“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习回归课堂,我们减负不减质。”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负责人陈荣胜说。
减负不减质,把负担减下去,把素质提上来,成为了全市教育系统的共识。我市印发了《咸宁市教育减负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了四个专班开展工作;公布了投诉渠道,开展了第一轮排查。同时以市委教育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清单、严格审核、加强研判、强化督导”4项工作要求,明确实行“守土负责”。
追求读好书,离不开老师上好课,而“教联体”有效平衡了教育资源。
“教联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毕竟涉及师生众多,学校有想法,老师有诉求,家长有意见,孩子有期盼。我市以“教联体”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在项目建设、师资配置、经费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统筹安排。
2024年12月,市域教联体结对协议签字仪式在市教育局举行,10所学校在教联体建设上探索创新、协同发展,深入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月,武汉市与我市3所学校共建教联体,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合作期内,共建学校将在学校管理团队互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互动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广泛合作。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教联体132个,覆盖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20所,覆盖率100%,5个教联体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
责编:章文静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