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电视剧,剧情是一个高官的儿子去人家做客,保姆阿姨给他端上来一杯茶,知道情况的人说这位公子哥不喝茶就喝可乐。根据电视剧的情节推断,这个公子哥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有钱有身份的人,把喝可乐当成身份的象征。
无独有偶,在一个相声社团的后台,供着相声大师侯耀文的遗像,在供桌上,常年放着一瓶可乐,因为大师生前爱喝可乐。大师在80年代年轻,出身名门,自己挣钱,家里还不缺钱,在那个年代喝象征身份的可乐,正常。
中国人喝可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资料可以查到,1927年可乐公司就在上海设厂了,那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饮料就是高级品,当时还请了大明星做广告,可以推测的是,那时候一般的中国人也喝不起可乐,对于广大的乡村民众来说,他们绝大数人不听说过可乐,也不知道有可乐。
到了新中国以后,这些外资就撤出中国了,一直到改革开放,根据相关资料可以查到,可乐公司与中国签合同,在北京开始了合资建厂,早于中美建交几天,有人说,可乐再次进入中国,带着深深的官方背景。
在80年代初的时候,可乐仅在北京的大饭店销售,后来到市场上销售了,有一位老同志当面批评中方公司,说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活需要了吗?这简直就是卖国,不能让一种汽水浪费了国家宝贵的外汇。于是可乐就不能在市场上公开销售了,但是不能低估他们的公关能力,没多久,他们就拿到了高层的批文,不但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而且迅速扩散到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35.9%。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那时候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实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汽水饮料厂,有一些饮料被老百姓接受,包括全国性的大品牌。在外资的强势营销售下,中国的汽水饮料厂家纷纷败阵,外国可乐几乎垄断高端饮料市场,那时候喝得起可乐,并且把可乐当成平常的解渴饮料,那得有足够的钱。责任田里的农民卖十多斤麦子也买不起一瓶可乐,老百姓喝不起。
在90年代,外资可乐的事例普及到中国大学的教材,各种营销手段或者案例,被中国人当成经典,那时候中国人对外资可乐的崇拜时说:外资可乐的最大资产是品牌,即便一夜之间烧光了所有资产,可乐都能凭借品牌的无形资料立即东山再起。直到新世纪后,可乐还是年轻人前卫潮流的象征,可乐也就凭着一杯水,每年从中国拿走大量的外汇。
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审视可乐这种饮料,人们才发现,这种饮料就是加水的碳酸,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有一些人还开始说喝多了这种饮料会对人体有害等,可乐才在最近几年走下神坛。
可见,可乐这种没有营养的饮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身份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笑话,大家想象不出来那个年代中国人是多么的缺外汇,而大量的宝贵外汇被一种没有营养的水拿走了不少。
提到了侯耀文爱喝可乐,就不能不说相声。侯耀文的爸爸是侯宝林大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侯大师费了那么大的劲,把旧社会相声里的脏话清除掉,让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从街头茶馆走进神圣的大会堂,而随着大师的去世,大师费了好大劲让大家习惯了的干净相声也消失了,荤段子伦理梗又回到了老百姓娱乐的日常,你如果说荤段子不好,还会挨骂,骂人的是年轻人也就罢了,还有五六十岁的人把荤段子伦理梗当成宝,不知道他们如何给自己的孙子孙女解释清楚,于家的孩子为什么叫郭小宝,女观众或者女主持人说话口甜又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前面的路子铺好了,走下去就行,为什么相声非要另辟新径,难道非得再走一次可乐跌下神坛的路子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