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也是中国人民正在践行的日常。见面时一句“您吃了吗”的问候,显示出“吃饭”就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大事。解放后,物质尚不富足,人民能否吃饱饭也是党中央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有过一些波折,走过一些弯路。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间,我国经济社会陷入严重困难,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一度受到重要影响。
1961年2月,为了寻找社会发展的出路,也为了真实了解我国社会现状,毛主席带领调查团一路南下。每到一处,毛主席都要找到当地干部,询问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
在杭州,他将六个大区的书记和华东各个省,以及重要城市的第一书记叫到一起,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其中,毛主席特意询问了各地开办食堂的情况。
大跃进时期,为了响应“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要求,全国五亿多农民,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生活方式,转而走进公社和生产队开办的食堂,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
被问及食堂情况,各地第一书记发出了一片赞扬之声音,有的说食堂办得好,生产劲头高;有的说吃饭不花钱,大家都起其乐融融;有的说农民看到菜多,都高兴……
在赞扬声中,只有一个人一言不发,他就是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
江渭清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6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在革命的热潮中毅然投身革命,后又参加了秋收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他曾负伤八次,但仍英勇奋战在抗敌的前线,因其智勇双全,很快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长期在江苏担任重要领导岗位。
毛主席见江渭清一言不发,便询问他有什么意见。江渭清知道开办食堂带来的种种弊端,但又不想当面忤逆领导,于是说:“我不好发言。”
毛主席听出了他的顾虑,于是鼓励他畅所欲言,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讲。江渭清也没有扭捏,便一股脑说出了他看到的开办食堂的三个“不好”。
一是食堂消耗粮食数量大,之前一家一户单独吃,干轻活的吃稀的,干重活的吃干的,现在一个锅里捞饭,大家都吃一样的,一年能耗两年粮;二是现在办食堂,没法养家畜,结果没有肉和蛋可吃;三是食堂太浪费,公共餐具和炊具大家没有那么爱惜,常常损坏丢失。
最后,他还提到,再这样搞下去,“连一碗汤都要喝不上了。”
毛主席听了他的发言,沉思了良久。再询问过周总理的意见后,他当即做出了两项指示。
一是派胡乔木和田家英分别去湖南和浙江的农村作调查,核实相关情况;而是调查后,再开会讨论食堂的问题。
又指示江渭清,回去以后,先把江苏的食堂解散。
江渭清回答说,也不能立刻解散。要停办食堂,必须把口粮分发好,炊具餐具分发好,甚至柴火也要分发好,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正常吃上饭。毛主席也表示赞同,也对这个“直言不讳”的江渭清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不是江渭清第一次“直言”。
1958年,毛主席到南京考察大跃进形势,提出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并提出江苏要搞一百万吨铁,问江渭清能不能完成。江渭清就直言,搞不了,甚至说全民炼钢铁,就是劳民伤财。
1958年底,江渭清又在会议上,直言自己过去犯了高指标和浮夸风的错误,向主席报告,省委上报的粮食产量是550亿斤,实际只有400亿斤。
在政治的风云中,敢于直言不讳的江渭清确是一股清流,他不怕领导不高兴,不怕主席不高兴,而是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不讳,中央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地方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