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57年春节期间,李淑一给毛主席寄去了一封信,祝贺新年。
同时,还附上了她所作的《菩萨蛮•惊梦》。
毛主席看过信后,很快也和了一首新词回她。
这首词,就是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两个革命家庭的命运
杨昌济、柳午亭与李肖聃,这三位不仅是湖南长沙的同乡,也是留日时期的同窗好友。
他们之间感情深厚,亲如一家。
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柳午亭之子柳直荀,以及李肖聃之女李淑一,也因这份渊源成为了挚友。
1920年杨昌济去世后,杨开慧便随母亲从北京回到长沙求学。
那时的她,留着一头短发,思想前卫。
却也因此被视为“过激派”,遭到学校的拒收。
多亏有李肖聃帮助,才得以顺利入学。
李淑一与杨开慧既是同学,也是形影不离的挚友。
柳直荀在长沙读书时,也一直住在杨家。
他与杨开慧亲如兄妹,无话不谈。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毛主席,被其深邃的思想和坚定的信仰所吸引,成为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战友。
柳直荀在湖南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重要领袖。
在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撮合下,他与李淑一喜结连理。
1927年,毛主席率领队伍向井冈山进发。
与此同时,杨开慧在长沙担起了地下工作的重任,继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不幸的是,由于内部出现了叛徒,杨开慧的身份暴露,落入了敌人的魔爪。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始终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最终慷慨就义。
而柳直荀一家,也同样遭受了冲击。
1929年夏初,柳直荀计划要将家人接往北平团聚,于是寄来了一封信。
却不料这封信最后竟落到国民党手中,李淑一也因此而遭逮捕。
在柳、李两家亲属的不懈努力奔走下,李淑一才被放了出来。
但好景不长,1932年秋,柳直荀在湖北牺牲。
这两个家庭的经历,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无数奉献、牺牲自我的革命者的缩影。
我失骄杨君失柳
自幼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李淑一对经史与诗文有着深厚的兴趣,也有着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
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此期间,她不断创作诗词,作品颇丰,并汇编成《桐园女士诗词集》流传于世。
退休之后,李淑一被吸纳进中央文史馆工作,还兼任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的顾问以及毛主席诗词研究会的顾问。
而李淑一也是毛主席的诗友,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1957年,毛主席所作的一些旧体诗词,被刊登在了一本诗词刊物上。
李淑读后深受触动,忽然想起了杨开慧曾与自己分享过,1921年毛主席曾为她写了一首《虞美人》。
可时光荏苒,眨眼间数十年过去了,如今李淑一能记住的,也不过是开篇的两句而已。
于是在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她满怀激动地给毛主席写信,恳请主席能将这首词抄录一份赠予自己。
与此同时,李淑一也将自己创作的《菩萨蛮•惊梦》附在信中,请毛主席指教。
那是1933年,柳直荀的死讯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
但是李淑一始终无法接受,认为那些都是谣言。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淑一整日忧思,到了夜里总是噩梦缠身。
有一次,她梦到柳直荀穿着破衣烂衫,身上血迹斑斑,景象凄惨。
猛然惊醒后,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她忍不住放声痛哭。
而后便一边流泪,一边填了这首《惊梦》。
词的最后两句大意是:
远征的人啊,我在哪里才能找到你的踪迹?六年过去了,始终没有一点音讯。
清晨醒来,回想起与你分别的那一刻,我的衣襟就被泪水湿透了!
可见这时的李淑一仍然没有接受柳直荀已经牺牲的事实,内心深处始终盼着他能够平安归来。
毛主席和李淑一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失去了丈夫,一个失去了妻子。
读完这首《惊梦》后,毛主席心潮腾涌。
过往数十年的思绪与情感,瞬间交织在了一起,使他久久不能平静。
就在不久前,他才刚为刘胡兰烈士题词。
此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字,又勾起了他对另一位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那便是他的妻子杨开慧。
大概也是深受触动,有感而发,毛主席以一首《蝶恋花》作回信,也就是那广为流传的“我失骄杨君失柳”。
毛主席还在信中写道:“如果暑假或寒假期间你有空的话,请你替我看一看开慧的墓。如果你去看直荀的墓,也请代我表达哀思。”
传诵至今的千古绝唱
李淑一希望毛主席抄写给她的那首词,题为《枕上》。
这首词一直到毛主席去世也没有公诸于世,鲜为人知。
直到1994年,这首承载着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之间美好爱情的《枕上》一词,才首次发表。
《枕上》的泪,是被残月勾起了离别愁绪,对妻子的不舍与思念化作了泪水。
而《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泪,则是为烈士的忠魂与精神而流泪,是毛主席对烈士杨开慧的崇高敬意与赞颂。
《枕上》的柔情与深情,大概是被毛主席珍藏在心中的,因此他以“那首词不好”婉拒了李淑一。
虽然没能求得旧词,但那首《蝶恋花》还是令她激动不已。
在课堂上,她兴奋地将这首词分享给了学生们,许多学生还特地将它抄在了笔记本上。
1958年,这首私下唱和所作的词,在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后,登刊发表。
全国各地的报刊纷纷转载,在那个信息传播并不如今天这般迅速的时代,尤为引人注目。
一时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竞相传诵其中的词句。
这首词也因此流传至今,成为了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
[1]邱昶,黄昕.李淑一与《蝶恋花•答李淑一》[J].世纪, 2007(03):41-44.
[2]曾锐.《蝶恋花•答李淑一》公开发表的前前后后[J].湘潮, 20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