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才不足时便学,势不利时便守。

小时候读书,总是对史书中的那些英雄豪杰钦佩不已。

阅历渐丰,经历诸多风雨波折后,读《曾国藩传》,却期望能从他身上汲取智慧。

才不足时便学,势不利时便守。

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历史长河中,克己修身的曾国藩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才不足时便学

曾国藩年少时资质愚钝,科举之路亦是磕磕绊绊。

但他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决心踏上求学问道之路。

他深知自己并非天赋异禀,于是日夜苦读,诵读经典,研磨文章。

面对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他反复琢磨,不耻下问,常与同窗探讨学问至深夜。

他曾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组建湘军时,他更是广纳贤才,向有军事才能的人请教排兵布阵之法,向有治理经验的人学习后勤管理之道。

他学习戚继光的练兵之术,精心挑选士卒,严格训练纪律,使湘军逐渐成为一支劲旅。

左宗棠才思敏捷,军事谋略过人,曾国藩虽与他性格迥异,却能放下身段,虚心请教,吸纳其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人生,需要有勤勉向学的态度。

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总有人聪慧过人,也会有人起步较慢,但若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弥补,便难以进步。

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看似是一种愚笨,实则是一种对自我提升的执着追求。

好高骛远,终将一事无成;懂得沉下心学习,方能厚积薄发。

承认自己才学不足并努力学习,并非羞耻的事情,最为可悲的是因自满而停滞不前,荒废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势不利时便守

纵观晚清局势,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各方势力你争我夺,局面错综复杂。

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官场中起初亦是举步维艰,面临诸多猜忌与排挤。

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

然而,湘军初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粮草短缺、兵力不足、朝廷支持有限,且各方势力对其虎视眈眈。

但曾国藩并未贸然激进,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稳扎稳打地发展湘军。

他深知在局势不明朗、自身力量尚薄弱时,冲动行事只会招致失败。

他一面训练湘军,一面整饬吏治,在自己的辖区内努力营造稳定的后方。

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有多次湘军面临巨大压力,曾国藩却能沉着应对,坚守营垒,等待战机。

例如,在九江之战中,湘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外界压力巨大,曾国藩顶住各方指责,坚守战略,不断调整战术,最终成功攻克九江。

古人云:“潜龙勿用。”

一个人的作为在不利的局势下需有所收敛。

你处于何种环境,面临何种挑战,决定你行事的策略。

比如,李鸿章,面对列强的强势,深知国家贫弱,很多时候只能采取守势,尽力维护国家利益,避免更大的损失。

面对同僚倾轧、慈禧猜忌的曾国藩,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谨言慎行,恪守臣道,不轻易表露自己的野心与不满。

直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湘军势力逐渐壮大,局势对其有利时,曾国藩才果断出击,最终平定太平天国之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也应如此,势未到时,坚守本心,积蓄力量;势来之时,顺势而为,成就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守,一半攻

以往,我们读史书、看传记时,总会倾慕那些传奇人物永远光彩照人。

但曾国藩告诉我们这些平凡之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有时候 “懂得蛰伏” 才是最高明的策略。

何时蛰伏,何时奋进,都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与耐力。

咸丰年间,曾国藩因官场倾轧,被迫回乡丁忧。

在这期间,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过往,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读经典,思索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他的 “结硬寨,打呆仗” 战略,看似笨拙,实则蕴含深刻的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坚守求突破。

曾国藩被人誉为 “中兴第一名臣”,他是一个内敛沉稳的智者。

但他在面对国家大义、民族危亡时,又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尽显担当。

同治年间,捻军起义,曾国藩再次受命出征。

他精心谋划,调兵遣将,虽过程曲折,但始终坚定信念。

他对部下说道:“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最终,成功平定捻军,稳定了晚清局势。

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守,一半攻。

机遇未到,就安安静静地沉淀自我,只待一鸣惊人的时刻。

命运的关键节点到来,就全力以赴,当仁不让。

很喜欢的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一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能屹立不倒,成就非凡。

其实,他也有过迷茫、困苦与挫折。

但曾国藩善于洞察时势,剖析自我,用暂时的隐忍、坚守与勤学换取最终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