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其端倪可追溯至四清运动。教员在前十条中强调需团结95%的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而刘少奇在后十条中则提出不同看法,大约有束缚群众之意,主张以工作队取代基层组织,秘密进行四清,导致群众角色边缘化。
1964年,刘少奇亲自领导四清运动,派遣150万干部下乡蹲点。到年底,全国参与四星运动的干部已超百万,各试点集结上万人的工作队,此举忽视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部分地方甚至错误的进行了夺权,给不少农村干部带来了不应有的打击。
教员对此提出批评,质疑为何在桃园经验中,一个小县城竟需派遣如此庞大的工作队,而不充分依靠当地20余万的群众,他强调:
革命历来不是如此隔绝群众的,而是需要依靠和发动群众的。
1963年底,教员与刘少奇之间的关系明显微妙变化。
同年11月,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参与河北的四清运动蹲点工作,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两人间的裂痕,也为后续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而江青作为另一位领导人的夫人,原本就是不怎么安分,借此评论称:
王光美开创了夫人参政的先例!
同时为江青自己日后登上政治舞台铺垫了道路。
1963年10月,刘少奇所在的党支部对少奇同志进行了批评,反对王光美参与四清运动,刘少奇虽表示同意支部意见,却仍因工作需要而让王光美前往。
王光美的桃园经验在实践中显露出过激倾向,不仅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使各级领导层神经紧绷,
1964年夏,刘少奇携夫人在巡回会议上演讲桃园经验,此举在中国共产党内尚属首次,与教员一贯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
教员得知王光美演讲时长达5小时后,对其演讲稿大为不满,认为内容冗长,且未加严格把关。
此时全国已有百万干部投身四清运动。刘少奇的强势领导引发了高层尤其是军队方面的不满,认为其有树立个人及夫人威望之嫌。
教员对四新运动中失去主导权深感不满,视之为原则性分歧和路线斗争。
一次中央会议前,邓小平建议教员不必参加会议,本意可能是考虑会议应由负责日常工作的刘少奇主持。
然而,这一建议却意外触动了教员的敏感神经,他坚持参会并要求发言权。
而刘少奇则表示: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
这样的回应更是激化了教员的逆反心理。次日。教员携带党章和宪法出席会议,以行动抗议,并发表震撼全场的讲话,强调自己的党员和公民身份,批评会议组织者违反宪法和党章。
这一幕得到了在场军队将领的支持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