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尼 奥
编辑 | 古利特
又是一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春节的步伐也就越来越近了。在古代,腊八节的前身被成为“腊日”,是重要的年终祭祀日,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才被定位腊月初八。
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这一天,喝腊八粥依然成为习俗,寓意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一来,“腊者,接也”传递出斗转星移、岁月交替的意思;二来,“腊者同猎”指田野间捕获飞脚走兽以敬天祭祖;三来“腊者,逐疫”有驱逐疫鬼的意思。
然而,一碗腊八粥下肚,再嘬一口小酒,真可谓“腊八酒一口,福禄全都有”。
民间有云:“腊八就酒,越喝越有。”
除了喝腊八粥,这一天也有饮腊八酒的习俗。腊八酒主要以糯米、红枣、枸杞、莲子、桂圆为原料酿造,通过侵泡后将原料放入瓦缸中,并用稻草或布片将瓦缸口封住,存放置温暖通风处,待发酵完成后引用。
在天寒地冻的腊八日,喝上一杯热腾腾的腊八酒,不仅能驱寒保暖,还承载着年年有福、吉祥如意、越来越有的美好寓意,敬天爱人之间,流转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公元757年腊八节这一天,“诗圣”杜甫在《腊日》中写道:“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流露出腊八当日饮酒的喜悦;田园诗人陶渊明也以腊八喝酒为乐趣,其《蜡日》“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中道出了当日饮酒的无穷乐趣。
到了清代,诗人们喜欢在腊八这一天举行冬日聚会,称为“消寒会”。消寒会上有两个主要节目,一是吃腊八粥,二是吟诗作赋。
乾隆十八年(1753年)腊八,诗人王又曾的朋友早早地就托人送信,邀请他到自己的味初斋小聚。王又曾骑上毛驴,沿着冰冻打滑的街道,急急赶来。一路上,他看到男女老幼们都往什刹海而去,去凑浴佛会的热闹;胡同里,腊鼓咚咚响,节日气氛浓郁。在味初斋,他和北漂的老乡们,吃粥、饮酒,抽韵赋诗,直到深夜。
时至今日,腊八节吃腊八粥、喝腊八酒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
一口腊八粥,一口腊八酒,来年不愁,要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