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广大考生熟悉“新高考”考试和志愿填报方式,了解录取各环节工作,确保高考改革平稳落地,2025年1月至4月,将开展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其中,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测试已于1月3日至5日举行,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8省份的考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考试。

“新高考”测试演练刚刚落下帷幕,山西省考生感受如何?是否适应新模式?呈现出哪些考查趋势?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准考生们如何查缺补漏、秣马厉兵?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老师以及招考人士,听他们讲述此次“新高考”演练的感受。

1 高三考生:感觉试题有难度 总结经验 查缺补漏

“整体偏难”“感觉时间不够用”……在采访中,这是参加考试的高三学生们普遍的反映。1月5日考试结束,山西省实验中学的郭同学便反映:“感觉和平时考试不太一样,语文阅读量明显加大,作文题比较偏,不好找角度下手。数学难度两级分化,化学生物时间太短,感觉不够用。”

据山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演练测试是考生首次按照新高考科目和流程安排进行的考试,目的是让考生、工作人员全面熟悉新高考的考试组织模式、志愿填报方式、投档录取办法等,不收取考生任何费用。

与此前的高考相比,这次的演练测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的安排。此前高考时间为两天,第一天考语文、数学;第二天考文综或理综、外语。本次测试则是三天,第一天依然为语文、数学,第二天除了外语,综合考试变为了物理与历史,第三天分别是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学考试。

对此,记者走进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班级,请大家进行考后感受分享。张同学表示:“我考试的科目是语数外、历史、政治、地理。数学反差大,基础题容易接受,大题难度明显增加;历史和地理出现很多创新题型,地理时间有些紧张;语文感觉更加灵活多变了。”针对学生反映,高三文科实验班班主任杨志亮告诉记者:“与之前考试相比,学生反映数学、英语、政治难度适中,语文、历史、地理较难,难在设问新颖,特别是创新题,一下子不太适应。如语文出现最近几年不考的错别字、散文阅读;地理试卷中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历史试题个别选择题难以选择,主观题角度找不准,难以下手;理化生据学生反映比较难,尤其是化学。”杨志亮老师总结,总体上学生们基本适应,不太适应的是题型的变化。再者是考试时间比较分散,和平常月考时间不太一样。今后如果以高考时间训练,也许会比较适应。

当然,这只是一次演练,真正的高考还没来临,能够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才是这次考试的真正目的。徐沟中学高三学生张同学说:“通过这次考试,感觉以后心态要稳、扎牢基础知识,把握好考试时间。”山西省实验中学郭同学也谈道:“一定要回归课本,扎牢基础知识,再特训一下做题节奏和时间,一切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2 高三老师:夯实基础,提升学科素养是关键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推动教育公平,以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人才培养能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看似难度有所增加,实则此次适应性测试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太原五中高三地理老师蔚远表示:“在此次测试性演练中,地理试题守正创新、重点突出、重视思维。不仅仅体现在整体试题结构的改变,也体现在题型、阅读量的变化。75分钟的考试时间,学生的思考和作答时间都应有所优化。此次考试还出现了具有创新性的论述题,指导意味十足。且在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上,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难点,也是机会。“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背景的高考改革指引之下,固有的经验和传统的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变化的要求。此次考试就是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蔚远老师进一步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考期间转变思路,不仅仅是对浅表性知识记忆性地复习,更需要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和知识构建的能力。特别是在材料阅读能力方面,在此次考试中出现了素描图,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答题技巧和解题思维都不能固化。打破固有认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也是我们未来在教学和备考中要下功夫的地方。”

知识如同一座宏伟的金字塔,每一层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之上。基础知识,正是这座金字塔的底座。山西现代双语学校联校高中部教研室主任任建琴谈道:“针对此次数学测试,同学们的感觉是前面题型简单,后面大题运算较难。”

重基础、重教材、重落实,这是任建琴老师的总结。她详细分析道:“此次数学测试也给了我们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回归教材和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比如第10题来源于必修1第160页第6题的内容,16题的数列来源于选择性必修2第41页第10题。在一轮复习备考中我们就紧扣教材,重视教材的开发利用。未来在二轮三轮复习的备考阶段,我们也要在重教材的基础上,再重落实,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真正学会。八省联考给我们的启示是,每次考试一定要给学生做好试题分析与讲评,告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要理解其本质,要对课本上每一个例题、课后习题认真做反复做,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真正理解牢固掌握。也要求我们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课堂中要紧扣课标注重落实教考衔接,引导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2025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与此同时,徐沟中学杨志亮老师也总结道:“本次考试是2025年高考的风向标,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找准切入点,如语文方面多练习散文阅读、错别字练习,地理方面多进行开放性试题的解决等。通过本次考试,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出题人的意图等,加强各种题型的强化训练,特别是限时训练、精讲精练;而对学生应对考试的心态要加以疏导。”

3 志愿填报研究专家:商讨多版填报方案 提早做好规划

除了考试演练,本次适应性演练也将对2025年新高考的评卷、成绩公布与查询、志愿填报进行全流程模拟,旨在让考生、工作人员全面熟悉新高考的考试组织模式、志愿填报方式及投档录取办法,为未来的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本次适应性演练再选科目将进行赋分后计入总分,为考生提供一次难得的赋分模拟机会。那么从填报志愿角度出发,考生又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备考计划?

对此,百年招考联合创始人、高考志愿填报研究专家梁旭霞谈道:“新高考3+1+2模式下,语数英三门必考每门15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首选科目为物理、历史,学生须在首选科目中选择一门以原始分数计入总成绩;选择完首选科目后,学生再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个次选科目中选择2科以等级赋分方式计入总成绩。实行赋分后,显然对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自选科目的成绩影响较大,好学生和差生间的分数无法拉开,因此语数英三门必考科目就成为决定各层次学生差距的主要参考,对于三大主科的复习也变得要求更高,主科丢分越少,总成绩排名时就越占主动。而在选考科目的取舍上同样要讲究策略,尽管大方向仍是以兴趣主导,但具体组合时最好保留一门偏小众的科目。若某学科选考人数众多且学霸云集,那么即使你的卷面得分再高,经过排名计算的赋分规则后也可能变得没什么竞争力。相反若选择了选考人数较少的学科后,就算卷面得分不那么出众,但仍能争取一个不错的排名,从而在赋分中占据优势。”

模拟志愿填报也是适应性演练的一部分,为帮助考生熟悉新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流程,省教育考试院将模拟编制适应性演练招生计划。那么,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政策规则及流程有哪些?较之以前的填报志愿,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梁旭霞回答道:“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志愿填报单位和数量。高考改革前,志愿填报以‘院校’为单位,考生只需选择一所院校及其多个专业。改革后,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每个院校专业组视为一个志愿,考生需在每个组内选择一个专业。普通类本科批的志愿数量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45个。其次是志愿填报模式。高考改革后,将采用‘专业(类)+院校’的模式,考生需根据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选择合适的院校专业组。还有选考科目要求方面,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需关注每个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确保自己的选考科目符合要求。选考科目要求因专业组而异,同一院校专业组内的专业选考科目相同。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录取时,考生直接被投档到所填报的专业组内的专业。最后是填报时间的变化,本科批次合并后,填报时间缩短,家长一定要提前了解,避免高考后时间紧张造成填报失误。”

面对新高考,不仅是对高三考生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家长的一次“大考”,如何利用最后的冲刺时间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的“志愿蓝图”,梁旭霞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新高考最大变化是本科批次合并,报考难度增加。家长需要足够了解院校实力,可能原来二本批次的院校,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分必定上涨。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赋分制之后的孩子的水平和排名。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模考成绩,提前商讨多版模拟方案,至少在出分之后能有一定的填报基础。另外,家长不仅要了解志愿填报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提前了解各种升学通道的申报要求和方式,例如综合评价、强基计划、农村专项、港澳院校申请等。高考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和支持。我们一定要做好功课,避免填报失误带来的遗憾。”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