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化门遗址门址区航拍图

日前,作为“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参评项目,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通过发掘,考古人员明确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规模及营建方式;新发现隋代的水渠、拦河堰、桥梁等遗迹,不仅为认识隋大兴城的格局,也为研究隋唐长安城的水利设施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发掘门址为唐永徽五年所建

隋唐长安城兴建于隋朝。公元582年,宇文恺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既是从皇帝、百官到庶民、僧道的生活居住空间,又是昌盛帝国各项行政制度的运作舞台。在盛唐时期,长安城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是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往来频繁时期的集中地。

作为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南城墙的最西门,安化门是联通城内外的重要枢纽,在今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的位置。此次考古人员主要发掘了安化门门址、郭城南墙、顺城街、早期水渠等遗迹,确认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结构及基槽营建方式。

据考古人员介绍,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门址西半部已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东墩台基槽东西宽约7米,南北长约13.3米。在其南侧与东南侧发现有版筑痕迹,在西侧中部残存排叉柱础坑四个,显然排叉柱础石顶部位置就是当时的地面所在。东隔墙基槽南北长约13米,宽约3.9米。东墩台与东隔墙基槽相距约4.5米,此处即为东门道,唐代地面已不存,仅存路下垫土。隔墙与墩台的基槽均打破门道基槽,三者并不是一体夯筑。

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推测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发现多件瓦片上有“官匠”印戳

考古人员通过对东墩台基槽的南北向解剖,得知门址营建前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北部直接坐在生土上,南部坐在废弃的早期水渠上,故此处基槽较之整体深了0.44米。基槽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件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在墩台基槽南侧与东南侧发现补筑夯土,围绕在版筑痕周围,质量不如墩台夯土。版筑痕迹的存在说明在夯筑时其南侧应该是开阔的,为使墩台坚固,在基槽外又补筑夯土,不仅可填平废弃水渠,同时起到加固基槽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墩台基槽底部夯土所见铭文瓦 图片来源:考古陕西公众号

在门址东、西侧,考古人员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西侧城墙基槽宽约5米,揭露长度28米。东侧城墙基槽宽约3.7米。经解剖得知,基槽由南北两块夯土分筑而成。在城墙夯土北侧均发现路土,路面有多条东西向车辙,应为顺城街。

考古发现早期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东西向,局部被东墩台叠压,早于安化门遗址的水渠。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在喇叭口西侧发现水利设施——拦河堰。拦河堰分早晚两期,早期以生土为堰,晚期以清淤的淤泥为堰。在拦河堰西侧发现桥梁遗迹,包括桥桩柱洞和木地栿痕迹。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