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1月7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重庆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行动计划》,重庆将实施四大行动,建好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本地转、应转尽转。具体包括,在全国率先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形成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方案等,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实施改革攻坚、体系建设、服务提质和生态优化四大行动
《行动计划》明确了2027年全市在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成果新孵化企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如,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以上,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新孵化企业1000家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本科高校建设技术转移机构覆盖率达到7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每年向企业转化应用专利数量不低于当年新获批专利数量的10%,高能级、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达到150家以上,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等“陪跑”服务队伍达到3500人以上。
同时,明确了开展改革攻坚、体系建设、服务提质和生态优化四大行动。
其中,针对成果转化制度存在堵点的问题,实施改革攻坚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
针对成果转化体系不够通畅的问题,实施体系建设行动,加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打造企业主导型创新综合体、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提质发展科创企业孵化平台。
针对成果转化服务能效不高的问题,实施服务提质行动,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综合能力、加强数字化赋能服务、强化供需对接服务。
此外,为强化成果转化关键要素支撑,重庆将实施生态优化行动,壮大技术经理人和孵化器管理人等“陪跑”服务队伍、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功能。
集中开展五项改革,破解高校院所“不愿转”“不敢转”
记者了解到,当前,高校院所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正如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目前尚未有效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不相适应;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还不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培育和激励尚存在短板等,这些都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此,“改革”成为《行动计划》的关键词之一。具体来讲,我市将集中开展成果转化“五项机制”改革试点。
一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支持试点单位采取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解决科技成果管理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要求之间的矛盾。
二是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降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以权代股”,将科技成果使用权或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授权给科技人员,激励并协助科技人员积极培育成果、提升成果价值。
四是深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提高科技人员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鼓励“作价入股+出资入股”相结合,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五是开展技术转移职称评聘改革,探索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聘单列管理,加大成果转化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指标权重,建立成果转化导向的晋升机制。
迭代升级一批现有政策,适度超前探索实施一批新政策
为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行动计划》还提出,将深入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团行动,遴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成果快转”等数字化平台提交技术需求,平台在线精准推送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快速场景化应用。
此外,鼓励企业通过建设创新综合体、中试验证平台等方式深度参与成果转化,并在重大(重点)专项、创新综合体、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方面给予支持。
“此前,我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和试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一些可推广的经验。在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做好政策的延续和创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迭代升级一批现有政策,比如在原有管理办法和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方案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升级相关工作;另一方面,适度超前探索实施一批新政策,比如横向结余经费可用于出资职务成果转化,在全国率先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等,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原标题:重庆出台《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高校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