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慈欣被三体粉追捧,并将他视为老人家的信徒,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刘慈欣在《寂静的春天》这一章里开篇就写道:

“这些曾在‘大串联’中燃烧青春的年轻人很快发现,与这广阔天地相比,内地最大的城市不过是个羊圈;在这寒冷无际的草原和森林间,燃烧是无意义的,一腔热血喷出来,比一堆牛粪凉得更快,还不如后者有使用价值。但燃烧是他们的命运,他们是燃烧的一代。”

老人家在天安门城楼上8次接见的红卫兵,后来响应老人家“到农村去”的号召,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但在刘慈欣笔下被描绘得如此不堪。

刘慈欣将内地最大的城市称为是“羊圈”,而当时内地最大的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北京,六十年代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七十年代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刘慈欣将这两个城市称为羊圈,这就是老人家的信徒吗?

对于上山下乡到农村去的知青,刘慈欣描绘他们时用了一个词叫“使用价值”,什么才有使用价值呢?商品才有使用价值,刘慈欣将这些知青比作商品,如此对待这些知青,这就是老人家的信徒吗?

不仅如此,刘慈欣还描绘这些知青的使用价值连一块牛粪都不如,称他们燃烧是无意义的,并且讥讽他们是“燃烧是他们的命运,他们是燃烧的一代”,如此讥讽自己的父辈祖辈,这就是老人家的信徒吗?

刘慈欣还将当时正常的垦荒开采描述为破坏环境,并且以这样的笔触写道:

“在他们的油锯和电锯下,大片的林海化为荒山秃岭;在他们的拖拉机和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下,大片的草原被犁成粮田,然后变成沙漠。”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林海真的化为荒山秃岭了吗?那时候的天很蓝水很清,怎么到了刘慈欣笔下就成了沙漠化了?

真正破坏环境是什么时候?难道不是西方将产业转移到我们这里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吗?为什么在刘慈欣笔下就成了颠倒黑白的写法?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父辈祖辈只是老了,但他们还没死吧,如此污蔑诋毁那个时代,刘慈欣意欲何为?

刘慈欣在描述开采时的笔触极为灰暗,看看刘慈欣的文笔吧,“大树被拖走了,地面上的石块和树桩划开了树皮,使它巨大的身躯皮开肉绽。它原来所在的位置上,厚厚的落叶构成的腐殖层被压出了一条长沟,沟里很快渗出了水,陈年落叶使水呈暗红色,像血。”

刘慈欣描述叶文洁通过记者白沐霖接触到了蕾切尔·卡森写的《寂静的春天》,书中描述了一个因杀虫剂毒害而死去的寂静村庄,这使得叶文洁对人类之恶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刘慈欣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呢?是否表示当时的中国人没有环保意识,我们的环保意识都是西方告诉我们的呢?这就是老人家的信徒吗?

刘慈欣描写叶文洁读了《寂静的春天》之后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没有区别,都是对世界的严重损害。这就是老人家的信徒吗?

刘慈欣不知道老人家发动那场运动的原因吗?还是故意在污蔑诋毁老人家呢?

三体粉声称刘慈欣是老人家的信徒,而他在《三体》中以大量的笔触污蔑诋毁那个时代,意欲何为呢?

雨果奖为什么只给了第一部雨果奖,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