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潍坊市“海洋大集”新春季暨“年画里的年味”系列主题活动在寒亭区举办,让前来参与的市民、游客享受了一场美食消费与年俗文化交织共融的新春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幼儿园的小孩们格外令人瞩目。年味大集上飘香四溢的各类美食小吃显然极大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个个雀跃地争相品尝,几乎被‌眼前五花八门的美食“馋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一幕,相信很多人不禁感慨:这些被“馋哭”的小孩多像曾经的你我啊!

思绪不由地被拉回小时候过年的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春节,虽然物资匮乏,但大人们依然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创造出了无限的年味。那些年的春节,成为了如今已成中年人的永恒的记忆。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各地从忙年到过年,严谨虔诚地遵循着一系列“相当丰富”的年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就形象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场景。

“大人操心钱,小孩操过年”,是小时候过年前听得最多的一句话。那时候,一个家庭一年的积蓄都在为过年准备,而小孩们最关心的就是过年,有新衣穿,有好吃的,有爆竹放。因为这些都是平时没有的,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腊八过后,小孩们就掰着手指头盼着年的到来。那时候愈临近年关,天气愈发寒冷,没有暖气不说,最基础的电褥、暖水袋也没有,小孩们一个个都冻得手脚生疼,但浑然不觉。

日子慢慢地走,某一天,大人们从集市上给家里姑娘扯了一身花衣裳,给儿子扯了条裤子。棉袄一般不换新,只是在旧袄外套件新衣,就当改新了。只有棉鞋穿不上了,一般才会做双新的。

小孩们又掰着指头数了几天,发现家里大人们开始过年货、蒸花糕和干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过年有很多规矩:不能乱吃,不能乱说,还不能乱做。转眼就到了年根儿,大人就跟家里小孩们反复叮咛:过年了,都少说话,小小人家不要胡说八道,犯忌讳。又说,年货不要说准备得多了,饺子破了要说挣了,碗摔碎了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因此,除夕这天小孩们都强忍着不说话。偶尔忘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赚来大人狠狠的几个白眼。

常常记得,从初一到十五,家里每天都喜洋洋的,小孩们脆甜的笑声飘荡在冰天雪地里,洒落在温暖而窄小的平房里。

那时,小孩们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什么不能天天过年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掰着指头算计,还有多久过年。

可以说,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想起小时候过年,虽然是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活、记忆犹新。

现在,很多人感慨,生活越来越优越,儿时的种种期盼和享受随时都可以满足,年味似乎却越来越淡了。甚至,针对过年“沿袭传统”,还是“尊重创新”,一直争论不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然。在物质和精神都贫瘠的年代里,春节于当年的你我,无疑是一场华美的盛宴,既抚慰了小孩们的心灵,也安抚了小孩们的肠胃,从而成为黯淡生活的亮点和内心深处最大的渴盼。

如今的年味真淡了吗?看看那些在大集上被“馋哭”的小孩,似乎在提醒我们,对年的期许其实早已刻在骨子里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们要适应过节的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喜见充满着更多的创意场景。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角,或自由率性、或回归传统,在保持传统习俗内涵的同时,不妨让表现方式和载体更加个性而自由。

近年来,随着我们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精髓,传统中丰富多彩的年俗正逐渐回到当下,越来越多的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年”产生了兴趣,将“中国年”过得更别致更有意思。同时,很多年轻人也更希望寻回过年的仪式感,深入思考“春节”的文化含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与当代人的生活关系等。

有传统沿袭,又有创新求变,彼此之间既实现了“双向奔赴”,又实现了“全面融合”,何乐而不为呢?

(大众新闻记者 梁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