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不能弹的主要原因是其已经失传。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由此还引申出了成语“广陵散绝”,可见,广陵散在嵇康之后便失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广陵散的来历

提及《广陵散》,世人多会联想到嵇康,但嵇康并非其作者。

追根溯源,《广陵散》最初源自秦汉时期广陵地区的民歌,“广陵”为扬州的古称,“散”表示操、引乐曲,所以《广陵散》是一首在古代广陵地区流行的琴曲,历经岁月演变,逐渐成为复杂精妙的古琴大曲。

既然是广陵地区流传的琴曲,为何会几经失传呢?这与《广陵散》所叙述的故事有关。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据说演绎的是聂政刺韩傀的故事。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也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刺韩王曲》。

《广陵散》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其传承造成了阻碍。聂政刺韩的故事充满反抗强权的热血精神,聂政为报答知己严仲子的恩情,孤身勇闯韩宫,手刃韩相侠累后毁容自尽。这种英勇无畏且极具反抗意识的情节融入琴曲,使得《广陵散》在封建统治森严、皇权至上的年代,被视为具有煽动性的“危险音符”。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对其传播加以限制,生怕这首曲子激发民众的反抗情绪,这给《广陵散》的传承之路蒙上了阴影,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举步维艰。

二、嵇康与广陵散

魏晋时期,嵇康成为《广陵散》传承的关键人物。

嵇康是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他性情洒脱不羁,琴艺超凡入圣。相传他在洛西游历期间,偶遇神秘老人传授此曲,仿若获天赐珍宝。嵇康得曲后,全身心投入其中,凭借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将个人的风骨与豪情融入每一个琴音,让《广陵散》焕发出独特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命运无常,嵇康身处政治风云变幻的乱世,因刚直不阿,不愿向司马昭的强权统治低头,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临刑前,他于东市从容镇定,对着日影最后一次奏响《广陵散》,曲终悲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彼时,随着嵇康生命的终结,《广陵散》的传承仿佛戛然而止。嵇康作为当时此曲的核心传承者,他的离去对《广陵散》的传承体系造成了致命打击,致使这首琴曲短期内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广陵散》再现人间,却又有所不同

《北齐书·徐之才传》记载:“之才以其无学术,每叹云:‘终恐同《广陵散》矣!’” 前蜀·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写道:“《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叹道:“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可见从嵇康之后,直至宋朝,基本不见《广陵散》的踪迹。而《广陵散》再次现身已是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阅读金庸先生所著的《笑傲江湖》时,书中曲洋长老连挖两汉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蔡邕墓中找到《广陵散》琴谱。《笑傲江湖》的历史背景设定在明朝,而我们如今听到的《广陵散》是管平湖先生依据明初宁王(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中的记载整理、打谱而成。他耗费诸多心血,逐字逐句剖析古谱,逐个音符精心推敲,如同考古学家复原古老文明一般,最终让《广陵散》激昂豪迈、气势磅礴的旋律再次回荡世间。

不过,由于古琴谱不记音高和节拍,在没有现代录音技术的漫长岁月里,音乐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以及晦涩难懂的曲谱记录。《广陵散》作为结构复杂、技法高难的大曲,演奏细节繁多,仅凭师徒口头传授,极易出现信息遗漏或偏差,就像传递一串易散落的珍珠项链。而且,古代曲谱如文字谱、减字谱,对外行而言如同神秘符号,解读难度极大,仿若攀登一座无路可寻的险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广陵散》与嵇康所演奏的或许已大相径庭,但无论如何,尽管历经沧桑,《广陵散》终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如今,它已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在舞台和雅集上绽放光芒。回首其曲折的传承之路,不禁令人感叹,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坚守,激励着我们继续守护这份珍贵的音乐遗产,让《广陵散》的传奇永远延续。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