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月7日讯(记者 李迪)近年来,基金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公募机构降本增效压力大,裁员现象也频发。
由于工作成果更容易量化,投研和市场部门成为基金公司裁员的重灾区。此外,一些存在明显“人浮于事”现象的部门也会持续面临裁员压力。
考虑到公募行业的整体业绩和规模情况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如今公募从业者面临的裁员压力未来可能还会持续。由于行业整体大环境未见明显好转,多数机构在收缩招聘,被裁从业者再就业也成了难题。
市场、投研成公募裁员重灾区
近几年,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业内裁员现象也频发。
北京一家小型公募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降本增效,公司最近一年已经进行了多轮裁员。”
另一位小型公募基金公司的人士也表示,“公司的裁员力度大刀阔斧,甚至有一些跟随领导跳槽来的员工,入职不到半年就被集体裁掉了。”此外,一位来自券商系中型公募基金公司的人士也直言,“近两年公司许多员工被裁员或变相裁员,一些部门的人员流动性非常高,一年内的人员变动率甚至达到了50%。”
具体到近一年的裁员动作来看,投研和市场部门是重灾区,因为这两个部门的工作成果相对容易量化。
一资深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投研部门和市场部门通常都有清晰且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恰恰最近三年多的时间里,受大环境影响,基金经理投资业绩和公募渠道人员的销售业绩都不太好,就容易成为裁员的目标。即使基金经理的培养成本很高,许多公募也还是会选择忍痛割舍。去年,很多公募都将长期绩差的基金经理裁员了。”
还有一大型公募投研人士表示,“过去几年行业井喷,基金经理人数现在已经接近4000人了。而在这之中,真正适合做投资,有能力为投资者赚钱的并不多。这一群体整体也确实在面临优胜劣汰的阶段,被裁员也是正常现象。”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大刀阔斧裁员的公募基金只是少数,大多数公募还是整体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裁员规模相对可控,裁员力度处于正常优胜劣汰的水平。“为维持业务稳定,大多数经营较为稳健的公募还是倾向于通过整体降薪来降本增效,大规模裁员的公募并不多见。进行大刀阔斧裁员操作的公募大多数规模排名倒数的公募。”
“人浮于事”部门将持续面临裁员压力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募行业之前在扩张期确实有一些盲目扩充人员团队的现象,一些公募的某些部门因此确实有“人浮于事”的现象。在未来,缺乏实际贡献的人都会持续面临裁员压力。
还有一基金经理对记者直言,“我们公司虽然有很多研究员,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培养体系,这些研究员只能做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工作。他们并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太多助力,很多调研和还是需要基金经理亲力亲为。哪怕裁撤一半的研究员,对公司投研业务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还有一渠道人士对记者直言,“公募基金虽然整体门槛很高,但行业内仍有一些能力不够强的员工,尤其是多年前入职的一些从业者。他们可能在能力上一般,但因时代机遇或机缘巧合进入了公司。未来,这些能力堪忧的员工也可能会面临更多裁员压力。”
还有一资深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不仅是投研、市场这类工资高的员工面临裁员压力,品宣、等薪水较低的职位也可能面临裁员压力。“一些边缘化的部门有时反而可能会存在比较明显的人浮于事现象。以品牌部员工为例,该部门员工的主要工作是产出宣传稿件和维护媒体关系。友商一家险资公募就有一位同行员工,不仅写稿能力欠佳,媒体维护工作也做得不到位,甚至还因工作失误破坏了几家重点媒体的合作关系,对公司工作产生了反效果。再以行政部员工为例,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行政事物相对较少,但部门员工数量却明显过多,平常并没有那么多日常事务可以做,人浮于事现象明显,未来也可能被精简。”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裁员不仅是对人员的精简,更是业务模式优化的契机。在业务收缩期,一切应以业务为核心,那些混日子的员工将很难生存下去。”
公募行业裁员压力持续,从业者再就业艰难
考虑到公募行业的整体业绩和规模情况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如今公募从业者面临的裁员压力未来可能还会持续。
“2023年公募行业启动了费率改革,2024年行业整体降费,导致许多公司收支平衡的难度增加。进入2025年后,尽管市场有所回暖,但许多未在被动投资领域布局的公募基金并未实现规模的大幅增长。随着公募的‘余粮’逐渐被消耗,未来公募行业的降本增效压力可能依然很大。因而,从业者也可能会持续面临着裁员压力。”上述投研人士对记者表示。
还有一银行系公募投研人士表示,“我们是国企,虽然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如果个人KPI考核成绩很差,被裁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最近我们刚发放了2023年的年终奖,金额相比往年基本是脚踝斩。这体现出公司仍在努力控制人员薪酬的成本,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裁员压力不会有明显的缓解。”
在裁员频发、行业整体业务收缩的大环境下,被裁员的公募从业者想再在公募行业就业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些公募从业者在失业一年后才得以重返公募行业,而另一些在被裁后因就业市场的困难而选择彻底转行。总体来看,一些在北京失业的公募从业者选择前往上海寻找工作机会,因为上海的公司多岗位多,且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然而,由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这条路的难度也相当大。”上述渠道人士如是说。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内多数公募机构的招聘都在收缩,部分机构甚至秉持着“不出不进”的原则,也有机构过去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全公司仅增加了一名员工,这都会为被裁从业者的再就业造成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