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着办公比坐着办公更健康?

水果不宜加热吃?

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必须隔开吃?

近日

《2024年1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真相究竟是什么?

一起来看

1

站着办公比坐着办公更健康?

解答

流言:久坐办公伤身,只要改成站立办公就能抵消久坐伤害。

真相:长时间保持坐姿确实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站立办公虽然能改善一些健康指标,如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和甘油三酯水平,却并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了实现最佳的办公健康效果,专家建议采用交替坐立的工作模式,每隔30至60分钟切换一次坐立姿势,并搭配简单的办公间隙活动,如伸展和短暂步行,以进一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并降低健康风险。

市民:“站着上班是因为我想减肥才站着。坐着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姿势,并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坐久了然后再站一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要劳逸结合,因为时间坐长了可能对整个人的身体血液循环不太好。坐一会可能还是要适当地活动下,促进血液循环,坐长了血液循环不好,可能会导致下肢浮肿各方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水果不宜加热吃?

解答

流言:将水果加热会破坏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水果不宜加热吃。

真相:实际上,大部分水果加热后营养流失并不大,只有少部分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橘子等,加热后维生素C会遭到破坏。而像苹果、梨等常吃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不算特别高,加热后损失不大。

此外,水果加热后膳食纤维被软化,更适合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食用。冬季,可以将水果切片用热水泡一下或微波炉略微加热后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凉着吃,我们好像没有水果加热的习惯,味道会有点奇怪。”

市民:“有的水果可以加热吃,像梨起到润肺作用,可能会煮水来喝,还有苹果,可以做苹果茶,用水煮了吃。”

3

同时服用多种药必须间隔时间吃?

解答

流言:同时吃好几种药,必须得间隔一段时间,不隔开吃的话药在肚子里会“打架”,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素。

真相: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必完全间隔开吃,是否需要间隔服用药物应根据药物特性和相互作用决定。多数药物没有明确相互作用数据时可以同时服用,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专业建议。

市民:“一般情况下会分开的,因为有的药性相冲,所以一般都会分开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会区分开,就是怕会有副作用,一起吃不太好,所以就分开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可能会起化学反应,还有就是把药效降低,还有的一起服用会感觉胃不舒服。比如说有些药对糖尿病或者心脏方面不利的要遵医嘱,看医生教你怎么服用,一般还是会注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科学”流言榜

“黑科技”加持的新型保暖内衣可以实现自发热?

流言:线上平台,“自发热内衣”销售呈现火热景象。商家们宣称保暖内衣中使用了“远红外纺织品”、“石墨烯”等“黑科技材料”,既美观轻薄又保暖,完美解决了传统保暖内衣的所有弊端,甚至在-40℃穿都不会冷。

真相: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热量不可能凭空产生,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发热纤维。所有的“自发热”,实际上都是借助外力发热的,目前市面上的“自发热内衣”,大部分是利用纤维吸湿发热的原理。

专家表示,轻薄与保暖本身就是矛盾的,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许多“黑科技”纺织品达不到商家宣称的效果,广告语有夸大宣传之嫌。同时,保暖内衣的紧身度应该适度,既不勒身也不过于宽松。紧身设计有助于保持体温,而过于宽松则可能导致冷气渗透,影响保暖效果。

食用油燃烧变黑说明是“问题油”?

流言:食用油过度加热后,如果变成了类似沥青的黑色物质,说明掺杂了不安全的物质,属于“问题油”。

真相:所有食用油在过度但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发生一系列裂变聚合反应,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这是正常现象,是油脂的共性,并非食品安全问题。这种物质其实是植物油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形成的单体碳。如果不断提高温度进一步加热,这些黑色胶状物还可以完全燃烧,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与木头不完全燃烧会形成炭、机动车有时会冒黑烟的道理是一样的。

创可贴和创口贴是同一种东西?

流言:创可贴和创口贴只是叫法不同,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真相:从成分功效来看,创可贴一般含有药物,而创口贴则不含药物。比如大家熟悉的云南白药创可贴和苯扎氯铵贴,这两种里面都含有药物成分,从而起到止血、消炎等治疗作用。创口贴因为不含药物,更多则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压迫止血、遮住伤口。

如果有小伤口,可以用创可贴,药物会让伤口愈合得更快;如果只是物理隔离保护皮肤,例如鞋子磨脚时,则可以使用创口贴。含药物的创可贴在外包装或说明书上会标注禁用人群,大家一定要注意。另外,有的人会对创可贴中的药物成分过敏,如果在使用含药物的创可贴时伤口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用。

定期输液可以疏通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流言:输液就像给血管做清洁,把血管里的脏东西都冲走,以后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真相:一些所谓的疏通血管药物,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在急性事件如脑梗死中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并不建议长期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更多依赖于长期服用证据明确的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物。

此外,改善症状的药物通常按需使用,并非定期使用。对于老年患者,心肾功能可能已有所下降,频繁输液可能增加心衰、水肿等风险。因此,我们应遵循“能够口服的一定不选择输液”的原则,避免长期定期使用输液类药。

感染登革热发烧可用布洛芬、阿司匹林退热?

流言:感染登革热后发烧的患者,应当赶紧退烧。家中常见的退烧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都可以用。

真相:《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年)》建议患登革热发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比如用温水擦浴,并强调高热不退的患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慎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物,避免加重胃炎或出血。

此外,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是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使用肝素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引起出血。有蚕豆病病史患者,就诊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免不当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诱发溶血。

智能手表粘在高铁玻璃上是“光胶现象”导致?

流言:智能手表贴在高铁玻璃上后,有时被牢牢吸附住,怎么都拿不下来,这是“光胶现象”导致的。

真相:“光胶现象”又称作光学接触键合——如果物体的共形精度小于1纳米,就会有足够的表面积紧密接触,使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观察到的宏观效应,即两个物体粘在一起。

实际上,智能手表能否贴合高铁玻璃,很可能与其屏幕贴膜有关,尤其是水凝膜的材质特性。当手表的水凝膜贴到玻璃等光滑表面时,可以在贴合的过程中排出中间的空气,其柔性材质能够与光滑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小腔体,从而形成负压。这个现象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浴室吸盘的工作原理——负压的产生使得物体能够紧密吸附在光滑表面上,并且可以承受住很重的悬挂物体。

保温杯选购可用“吹气听声”法?

流言:向保温杯内胆吹口气,再将其放在耳边,如有明显的“嗡嗡”声,则说明杯子保温性好。这种方法在网络上被形象地称为“吹气听声”法。

真相:这种方法并不靠谱。所谓的“吹气听声”其实和“贝壳共振”原理相似。当人们将杯子等半开放物体对着耳朵时,杯外气流会进入杯子内部,随后反复折返于杯子内壁与耳道,形成“嗡嗡”声。

保温杯的真空层工艺技术,是决定保温效果的关键。与常规杯子不同,保温杯中设有真空层,且杯口小,可阻隔热传导和热对流;其内胆外壁上往往会镀一层银或铜,有助于减少热辐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判断工艺的好坏。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保温杯时,购买有合规标识和合格证的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保温实验报告,选购保温杯。

来 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 央视网

编辑:李彤

编审:李菁

终审: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