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人文蜀州
崇州,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4300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境内的众多古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而古建的楹联,则凝聚了崇州千年沉淀的文化,它们呈现在罨画池博物馆、也在唐风蜀韵、街子古镇、元通古镇等景区景点。为了更好地展现崇州的悠久历史,让大家更加了解崇州,崇州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楹联里的人文蜀州》栏目,邀请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通过实地探访,深入解析楹联里的文化内涵,讲述这些文字里蕴含的崇州故事。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蜀中之蜀的崇州
山川秀美
人文厚重
引来众多文人墨客到访...
山寺已无隋帝敕
野人犹诵放翁诗
走进位于崇州市街子镇凤鸣村的大明寺,就能看到这样一副楹联:“山寺已无隋帝敕,野人犹诵放翁诗。”这副楹联是后人写的,上联“山寺已无隋帝敕”说的是大明寺已经没有隋炀帝的赐额了。大明寺始建于隋朝,名为万岁寺,大业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亲赐敕曰“化成”,因此名为“化成院”,明朝初年改为大明寺。下联“野人犹诵放翁诗”是说乡野之人至今还在吟诵陆放翁的诗歌《化成院》。公元1174年,陆游从青城山归来游历至此,写有《化成院》一诗描写此地沿途景色,当时的化成院就是现在的大明寺。
四川是陆游的第二故乡,他在四川生活、工作了八年,蜀州(今崇州)也留下了他的脚印和诗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其中以诗歌为最,留下了近万首诗作,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因而成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诗歌中,关于四川的就有1100多首,关于崇州的有160余首。
在蜀州任职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今崇州市光严禅院)、大明寺、白塔寺等地,愈发爱上了这里,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大明寺中两株有数百年树龄的桢楠给陆游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化成院》一诗中,陆游详细记录了此次化成院之行的所见所闻。
化成院(宋·陆游)
翠围至化成,七里几千盘;
肩舆掀泞淖,叹息行路难。
缘坡忽入谷,蜿蜒苍龙蟠;
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
飞屐到上方,渐觉所见宽;
前山横一几,稻陂白漫漫。
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
走疾不得语,坐定汗未乾。
高人遗世事,跏趺穴蒲团;
作此望尘态,岂如返巾冠。
日落闻鹿鸣,感我平生欢;
客游殊未已,芳岁行当阑。
其中,“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里面的“孤塔”和“双楠”,就是指大明寺里的“塔”和两棵参天楠木树。
大明寺双桢楠 天府十大树王之一
这两棵桢楠树高20多米,树干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虽然历经上千年的沧桑,期间也曾遭遇雷击,但依然生命力旺盛、枝繁叶茂。它们的树龄已经超过1400年,见证了崇州千年历史,成为“天府十大树王”之一。
对于陆游的诗《化成院》,大家只有到大明寺,才能更好地感受放翁写诗时的心境,领略这首诗的绝妙意境。如今,大明寺已无曾经的香火鼎盛,但高耸入云的“双楠”,以及后人题刻的对联“山寺已无隋帝敕,野人犹诵放翁诗”,还述说着大明寺悠久的历史。
记者|曾凡荣 王冬 刘馨月 宋玉鑫
编辑|余霞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