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镇,窑火千年

▲航拍湖南长沙铜官窑古镇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铜官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南洞庭湖尾部,临江近湖,得水运之便利,最后通江达海。所以从唐代开始,铜官窑陶瓷产品能够远销东南亚,最远达到非洲,开辟了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城铜官镇如一条火龙,也如一条银龙,以南高北低的姿势雄踞湘江东岸,与靖港隔江相望。说它是火龙,因为它是千年陶都,自唐初开始,至今窑火不衰;说它是银龙,因为它的境内储藏着极为丰富的陶瓷粘土,其色雪白,细腻如膏如脂,其脉如龙。当地人就叫它银龙。很有意思的是,我曾经亲自掘开金色的黄土层,看到白如猪油的陶泥矿,以印证千年以来当地流传的神秘预言:“掘开金龙得银龙,不见银龙枉用功。”

老街记忆

因为职业与工作的关系,我到过湖南无数个古镇,但只有两个古镇我去的次数最多。一个是资江边的小淹古镇,那是我的故乡;另一个就是铜官镇了。铜官镇,恰恰是我妻子的老家。

几十年来,我也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次铜官,每年都要去,多的时候三五次,少也两三次。长沙距离铜官水路60里,过去靠坐船。航运公司的班船在铜官站靠岸后,下船的人便分为两队,一队上岸到镇上,回窑上,一队下船再上乌篷船,去洲上人家。洲上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于水云之间。我每一次下船都要停步遥望良久,心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却一次也没有到过洲上。洲上的人一般靠打鱼、种菜维持生计,做生意的也多,还做得很大。不过都挺神秘,没有人晓得他们具体做什么生意。这些都是从岳父母口中知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铜官老街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铜官镇按照当地人的习惯,大抵分为“窑上的”和“街上的”。窑上的,是特指山上窑厂的人,他们是陶瓷厂的职工。山上有很多陶瓷厂,每个厂都做出口产品,从造型、花色到质量都是一流的,远销欧美、东南亚,港台地区更不用说。

而“街上的”,是指山下面街上的居民,他们吃国家粮,在街道厂子或者公家的店铺如药店、粮店、杂货店上班。旧时都很穷,但都很快乐,唱花鼓戏,跳秧歌舞。岳父母家就住在街尾子一个60年代修的集体宿舍里,拥挤,凌乱,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官古镇除君生戏楼(上图)外,另有听雨轩戏楼、花鼓戏楼、丹凤戏楼,可谓一处活在戏里的古镇。

图源:视觉中国

老街是一条猪肠子街,青石板路面,不过几百米长。从江边一直走进去,两边都是街道集体办的店铺门面。我记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街上的公家药店还摆满了清一色的瓷器罐子,五彩花卉的。还有一个供销社,门前立着一对白色石头狮子,古色古香。有一艘烂了的大木船,摆放在供销社大门的右边。石板街上摆满了各种小摊子,都是卖早点的、卖鱼肉鸡鸭和豆腐青菜的。早点有油条、油粑粑、阳春面、甜酒冲蛋、糖包子、腌菜包子,都很便宜,一角钱能够吃饱肚子。从街口走到街尾巴,进窑头村,见大樟树。

大樟树是一棵千年老樟树,几个人合抱不下,垂荫五亩。这里地名儿就叫大樟树下。大樟树下属于窑头村,窑头村有几十座大小山包包,任何一个地方挖下去,都是宋代的陶瓷残片。窑头山就是宋朝人烧窑扔掉的残次品堆出来的山。想一想,仅仅宋朝扔掉的都堆积如山,还有唐朝,还有后来的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直至今日。烧了一千几百年,扔掉了多少个窑头村呢?所以铜官的人,随随便便往地下一锄头下去,就会挖出一个唐代的壶或者一个碗,还是带彩色的,带诗文的!千百年以来,铜官街上和窑上的孩子,手里玩的都是长沙窑的瓷器哨子和小麻雀、小兔子。搁在猪楼屋台子上的都是唐朝或者五代的陶瓷盆。记得有一年,岳父母在街尾子的大樟树挖菜地时,挖了个褐色花纹的小碗,碗心写有“开元”两个大字。上交给了陶瓷研究所,奖励了30块钱。我笑:这是一级文物啊!岳父母笑一笑:能买两斤肉,蛮好。

古窑遗址里的唐文化

铜官这个古镇,除了山上的那些龙窑和各种瓷器厂要去看看,山下面的古街要走走,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石渚长沙窑遗址。在唐代,中国的陶瓷有“南青北白”之谓,北方产白瓷,南方产青瓷。长沙窑作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创造了中国瓷器史上许多奇迹。可以说,不去体会一下古代窑址遗留在岁月里的一切,就读不懂铜官,更弄不懂长沙窑。

僻处于湘江一隅的铜官石渚瓦渣坪几十万平方米的古窑遗址,分明透出一缕大唐的气息。从蓝岸嘴到廖家坡,从都司坡到枫树嘴,在堆积成山丘的陶瓷残片中,我搜寻着盛唐文化的踪影。

唐朝湘籍诗人李群玉《石渚》诗:“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四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石渚即今之石诸,长沙窑遗址所在地,依山傍水,鹭雁飞鸣。在我所见到的一些长沙窑壶、瓶、盘、洗之上,常常绘有带着变形意味与夸张色彩的鸟类图案,并配有极有味道的诗句:“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次”。大江横前,古物在眼,这些景物很容易让我们的心灵穿越时间的阻隔,设想自己的前世就是一名身着唐服的窑工,这种设想对于理解盛唐浩瀚的民俗文化或许不无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石号”沉船是 20 世纪 90 年代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附近的勿里洞岛附近,打捞出水的一艘唐代沉船。与“黑石号”一同打捞出水的六万多件文物,其中有五万多件,都是唐代长沙窑烧造的瓷器,是唐代长沙窑瓷器远销海外的见证。

图源:视觉中国

长沙窑的意义当然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瓷器釉下多彩的先河,然而我却更看重它把丰厚繁丽的民俗文化第一次搬上我们的日常用品,创造性地将日常生活诗歌化、审美化,与艺术审美紧紧相连。

唐代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与诗人,也产生了中国最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长沙窑工寄情于瓷,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用拙朴的文字书写在瓷器上,在有意与无意间实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创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铜官老街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书法,以楷书与行书为主,书法流畅浑朴,布局洒脱大方,颇有大唐书家余韵。而器物上的诗文,已发现的有近百种,联句、单句约四十种。这些诗文内容往往通俗易懂、开门见山,饶有情趣,既带几分俗气,却也不失率真、质朴之美。它们涵括的内容与题材十分广博,几乎包括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的方方面面,有的近似“竹枝词”,有的近乎生活哲理警句,很耐人寻味。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除了唐诗中的精华部分,我更迷恋极具活力的民间创作,野性却弥漫着诗意。且来读读这些瓶、壶上的民间作者的诗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首诗是一位年轻女子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子发生恋情后的深深咏叹,它由某个窑工用毛笔书写在一把普通的茶壶上,埋入地下千余年之后蓦然重现人间。

还有这些诗:“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黄金。”“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遣风吹却云,托向天边月。”这些民间女子的闺怨,更让人感到亲切,更容易让我们感动和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官古镇中心的铜官塔。图源:图虫创意

在长沙窑瓷器上,通俗质朴的异乡逆旅题材仅次于情诗。“岁岁长为客,年年不在家。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园花。”“只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人归千里外,意在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航逐便风。”“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自从为客来,是事皆隐忍。有负平生志,崎岖向人间。”

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人性之美与诗意之美,长沙窑工的才思不比真正的诗人逊色多少。且看这把帖花壶上的诗作:“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全诗二十字中含八个“春”字,不觉牵强重复,只觉诗意的醇美。

长沙窑工或许更具备与田园贴近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自然就有了得失两忘的人生。“终日醉如泥,看东不看西。为存酒家令,心里不曾迷。”“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垂杨。”“二月春醴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气好,能饮一杯无?”“太白遗风”常见于中国乡间的酒旗上,饮酒的乐趣,平民的体验可能比风雅之士来得更为具体与本真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长沙窑诗文供碗 图源:图虫创意

当然,在长沙窑瓷器上最能体现出民俗文化特征的,还是那些在民间具有永久活力的警句,有点类似后来的《增广贤文》。如:“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忆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富从升合起,贫从不计来”、“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长沙窑瓷器上的釉下书法题记,是一部浓缩了的大唐民俗文化,因为不仅它的诗文真正来自民间创作,就是它的书法,也同样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曾有一些专家学者分析过这些瓷器书法的艺术特征,并认为这些书法吸取了二王父子和唐代李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书法特点并有所创新。

彩釉绘民俗

长沙窑瓷器使用了植物灰的高钙质釉,而彩釉中的绿、红、蓝绿色釉则是用适量的铜元素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色彩美丽鲜艳。长沙窑工的巧思与发现来自于身边最普通的事物,这种创造的智慧更为难能可贵。他们在瓷器的素胎上涂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绘出各种图形,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的薄釉,所绘之画在釉下就显得清晰而明亮。长沙窑瓷器之前,从未有人进行过此种尝试,长沙窑瓷器出现之后,釉下彩便成为中国瓷器的最主要烧制技术。

长沙窑在瓷器上所绘制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美丽生动的画幅,一般使用三种线条来表现,即铁线式、棉线式和复合式。长沙窑工在绘画中使用线条的成熟程度,差不多已达到了同时代画家们的水平,他们画出了生活的丰富与风情的美丽,这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从出土的大批瓷器来看,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及游鱼是长沙窑艺人们最喜爱画的题材,这些题材大大突破了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及贵族人物画为主的传统,而代之以充满生活情调的民俗风物绘画,清新淡雅,稚拙生动,野趣盎然。

已出土的长沙窑器物中,釉下彩绘人物图案的,目前只发现了四件,可谓稀世之珍了。第一件是在一件双系青釉瓷罐的腹部用铁褐色细线条绘出竹林七贤中的两位隐士,眉目清秀,高冠对坐,似在清谈。无背景树石,显得天地高阔,静中有声,画虽无背景却配有七言诗一首。另一件短嘴执壶的正面,用白描手法绘一胖孩儿手扛一枝莲花,围兜肚,着肥裤,系飘带,头顶添画三毛,显出天真童趣。还有两件令人十分惊奇的人物彩绘,它们画的竟然都是外国女人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长沙窑青(白)釉褐(绿)彩瓷壶,南京六朝博物馆藏。图源:视觉中国

长沙窑瓷器上的绘画除了人物外,最常见的是花鸟和禽兽游鱼。花草中又以莲花图案占绝大比例。这些花鸟图案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一件颇为著名的青釉荷花瓜楞壶和数件飞鸟纹器物。前者现藏长沙博物馆。画面上的荷花亭亭玉立于水中,风吹水面,荡开微微涟漪,显出一种高雅的情趣。后者多见于小器上,往往只绘一鸟单飞,极富动感,画面留下大片空白,要表现的是天高任鸟飞的主旨。这种画面大抵抒发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与心理:安史之乱后,人们深受战争之苦,孤雁独飞,百鸟不鸣,一种苍凄的意绪弥漫于画境之中。

长沙窑走兽纹饰多少有些夸张与变形,有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鹿、獐、山羊、狮、豹等等都单独绘出,不见群兽,所有动物大多神态各异,憨态可掬,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但求神似而已。这种画法,可以说非常的“超前”与“前卫”,大致在千年后毕加索们的笔下才找得到端倪。所以湘人的创造力,素来是很令世人惊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长沙窑酱釉麻雀三孔瓷 图源:图虫创意

长沙窑瓷器上颇为奇特的山水纹饰,最能体现民间创作的率意而为与创造性。长沙窑工在瓷器上或单绘树木,或绘树木云山,或绘茅庐山石,或绘山间宝塔,或绘水滨垂钓,视野开阔,用笔似很随意,实则颇讲法度,并且已初具透视原理,近景则树影婆娑、山石苍古;中景则远山树木变得小如米粒;远景则山色隐约、丘峦点点,现出空蒙之意。

铜官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镇。这么一个小而偏僻之地,竟然创烧了天下闻名的长沙窑,更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它得益于湘江和洞庭湖水运的便利,也得益于陶土的丰富,千百年来,铜官山上一条条巨大的龙窑,窑火熊熊不熄,照亮了这片土地上每一双充满灵感的手,也照亮了全世界。从铜官石渚无穷多的残片到印尼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近60000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从铜官到东南亚、再到西亚、北非,从湘江到太平洋,乃至全世界,长沙窑瓷器代表着一个5000年文明的古老民族,也代表着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大国的友好合作精神。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何大猷 王旭辉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10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