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毅与朱德的关系,用四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生死之交”。朱德与陈毅的友情,从军队的建立之初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工农武装起义的第一枪。然而,南昌起义绝非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轻松和顺利。
起义的第三天,起义部队在广东三河坝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起义军主力从大浦经韩江顺江而下,直取潮汕;而朱德则率领3000人留守三河坝,掩护全军的侧背。
面对敌人两万人的大军,朱德率部以铁一般的意志力坚守了三天,然后在第四天拂晓撤离,保留了有生力量2000余人。
然而,世事难料,当朱德率部去追赶攻打潮汕的主力军时,主力部队因为经验不足,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指挥部也被打散,各个领导人失散。
朱德日夜兼程到达潮汕附近时,碰上了仅存的一只小部队,从他们那里得知攻打潮汕的计划已经失败,三万兵马如今只剩下不到三千。几天前的浩瀚大军,转眼间溃不成军,令朱德如芒在背。
不过毕竟朱德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马上收集起残兵,并且四处打探主要领导人的下落。
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位商人打扮的人找到了朱德,他就是陈毅。
陈毅曾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党委书记的政治官员,在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南昌起义时,他正在从武汉赶往南昌的路上,无奈国民党重重布防,他只好绕远而行,结果正好与撤退中的起义部队相遇。
没赶上起义,倒是赶上了撤退!”性格豁达的陈毅拍了拍一身的尘土,轻描淡写地说。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来了一位大将,朱德喜出望外,直接就问:“愿意干什么?
只要让我留在起义部队,干啥子都行,就是让我当兵也要得!
朱德本打算给陈毅高一点的职位,陈毅一听连连摇头:“不好不好,我才刚来,大家都不了解我,一下子职务高了,不好工作,还是基层一点好,让我也能熟悉熟悉流程。
朱德用激动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位颇有几分顽童气质的军官,充满了敬佩之情。
后来,陈毅担任了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的指导员,负责协助朱德工作。
当时起义部队刚刚落败,孤立无援,国民党又重兵追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在西进的道路上,还常遇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以及土匪的袭击,损耗越来越大。
为此,他们只好避开城市,走山谷小道,在山上宿营。寒冷与饥饿、疾病与伤痛如影随形,战士们的士气越来越低。
在严酷的现实之下,有些经不住考验的战士不辞而别,有的人举众叛变,更有甚者带着一个连公然离队!
陈毅的到来为维护部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善于演讲,口才出众,又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在他的劝说下,战士的意志逐渐坚定起来,一些离队的官兵也在他的动员下重返部队。
有了陈毅的帮助,朱德连日来的重压终于有所缓解。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是在这一兵一卒都格外宝贵的时刻,朱德愈发珍惜与陈毅之间的友情。
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朱德与陈毅就像是傲然独立的青松,以不屈的力量将这支队伍保留了下来,保留了这颗属于工农武装的火种!
朱德和陈毅一直没有分开,一同带领部队抵达井冈山,一同开辟革命根据地,直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在即,陈毅却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不能随红军主力长征。
中央决定让他留在苏区,一边养病,一边坚持武装斗争。
陈毅听说了这一决定,不顾重伤在身,硬是让战士抬着他来见朱德,想请求朱德让他一起走。
朱德看到一身绷带的陈毅,不禁眼泛泪光,还没等朱德开口询问伤情,陈毅便急切地说:“我请求和中央一块走!因为已经到了红军主力非转移不可的时候了。总司令,我正式向你提出,请求跟红军主力一块突围。我的伤很快就会好,我还要继续指挥作战……请不要把我留下……
朱德听得心酸,他明白陈毅的性格,他是绝对不愿意离开红军的。但是,如今却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身为红军总司令的他却已经没有决定权了。
朱德看着焦急的战友,默不作声。
总司令,你可说话啊!”陈毅已经是用哭腔在央求了。
朱德想了一会儿,说:“我个人是同意你和我们一起突围的,但是我只能尽力帮你反映上去,你现在只有一个任务,安心养伤。
放心吧!总司令,我用不了多久就能站起来!
陈毅的眉宇间全是笑意,他根本没有想到博古与李德一点也不同意朱德的意见,他们最终还是决定让陈毅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机关与红军主力部队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但是陈毅只能躺在担架上,含泪目送自己的战友们渐行渐远。
陈毅毕竟是我党最为优秀的战士,他伤势痊愈之后,率领着残部在江西边区坚持了三年多的游击战斗,直到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他才率领游击队下山,被改编为新四军。
当再次与朱德相见,那已经是1944年的冬天了,他们分开了十年之久。可是对于“生死之交”这四个字,十年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