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等
2022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在重要位置推出1.2万余字的深度调研报道《神山村三日》,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及原创新闻纪录片等融媒体产品。该报道涵括了光明日报调研组在江西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为期三天的调研见闻,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其后两年多时间里,调研组多次深入神山村,不断为“神山故事”续写新篇,形成了融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主题活动、红色地标于一体的“四个一”作品矩阵——
一次回溯近百年的寻访活动:为神山村红军烈士寻亲;一篇时隔一年的追踪报道:《神山“星火”正燎原》;一本全景展现神山村百年风云的报告文学:《神山星火》;一座镌刻壮阔历史、永铭红色情怀的丰碑: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系列新闻实践引发热烈反响,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一条新闻线索背后,往往蕴藏着挖掘不尽的“新闻富矿”,只有保持新闻敏感、深入践行“四力”,让采访和思考不断地深下去,才能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让主流媒体影响力化作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为此,新闻报道不能浅尝辄止、“一篇永逸”,记者必须牢记“时代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的职责使命,始终步履坚实地走在调查研究之路上。
□ 俯瞰神山村(作者供图)
一、抓准吃透新闻线索,让作品重要性最大化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必然有突出的新闻价值。从其报道对象看,应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引人入胜的趣味性;从其实际作用看,应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令广大受众深感触动。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国新闻学开山之作、徐宝璜所著《新闻学》即指出:新闻“价值者何,即注意人数之多少,与其程度之深浅是也。”[1]
新闻价值深藏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只有抓住一定的新闻线索,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小而大,把它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考量、置于历史纵深中去观察,才能看出大名堂、“挖”出好新闻。而这,对于记者的新闻敏感、社会洞察、知识结构等有着很高的要求。
《神山村三日》的采写及其后一系列作品的推出,从源头上看,就是记者敏锐捕捉新闻线索、精准判断新闻价值的结果。
首先,抓准新闻线索,就要善于结合时代主题找到最佳典型。
在中国数十万个行政村里,藏身于罗霄山脉褶皱深处的神山村乍一看并不起眼。它进入调研组的视野,是从报道主题出发仔细考量的结果。
2022年,是我国宣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年头,广大农村正阔步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当此之时,采写一篇以脱贫村落华彩蝶变反映我国农村发展喜人成就的调研报道,成为光明日报的年度重点选题。锁定神山村,原因有三:
其一,神山村之变,体现了“小”和“大”的辩证法。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山村,从规模上看,全村居民不足70户、仅有200多口人,耕地总面积约200亩。然而,正是这样的小山村,却见证着风雷激荡的大变化;通过这样的“小切口”“微镜头”,更能够具体而切近地透视中国乡村百年风云录。
其二,神山村之变,写下了由穷到富的变迁史。从地理位置看,它是井冈山市最偏远、最晚通车通公路的村落,直到2005年,才开通了第一条能跑汽车、畅达山外的“大马路”;从发展水平看,这里家家户户只有五分地力衰颓的冷浆田,贫困发生率一度达30%以上,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然而,2017年初,这个山村和井冈山市一起,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从脱贫前的2000多元跃升至现在的3万多元。剖析这样的喜人嬗变,有助于揭示中国大地山乡巨变的“密码”。
其三,神山村之变,鸣响了历史与现实的协奏曲。位于巍巍五百里井冈腹地、紧邻曾经“炮声隆”的黄洋界,红色基因在这个村落绵延传承。革命战争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带领军队与神山村村民同生活、共战斗,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进村考察,党中央的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作用于家家户户,赢得了最广泛而坚定的民心。书写这样的人民情怀、红色传统,对于“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吃透”新闻线索,就要善于穿透纷繁表象找准最佳角度。
每个事物都是立体多维的,同一个新闻线索,会有多个观察视角和写作角度,也因之体现出不同的价值与分量。只有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透视报道对象,超越已有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内涵和意义,才能让新闻事实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彰显。
神山村的报道也是如此。作为一个近年来名扬全国的脱贫样板村,小山村逐渐有了高曝光率,成了媒体上的“熟面孔”。对这样的典型进行再挖掘、再报道,实属不易。要想出新出彩,就要比已有的报道更深、更真、更活、更美。
透视神山村,多种视角皆可成立:或是探寻其成功脱贫的路径与启示,或是讲述在党带领下走向乡村振兴的幸福故事,或是展现总书记进村考察以来的村容村貌变化……然而,种种现象背后,最深刻、最实质、最具决定性的是什么?我们深知,只有跳出一时一事的局限,把眼光放长远,做到“在内容上力求真实准确,在观点上力求深度权威,在效果上力求贴近群众”,才能让神山村这个“老典型”释放新的吸引力,实现我们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追求:“让重点成为热点、让质量带来流量、让深度焕发热度。”
带着这样的思考,调研组走进神山村之前,便深入研读素材、反复“头脑风暴”,找到了上述问题的初步答案:神山村的新闻价值绝不止于脱贫,它是一个例子,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不变初心,见证着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赓续着“坚定执着追理想”的红色血脉,彰显着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力量,昭示着中国未来光明灿烂的前景。于是,我们确定:把报道立意放在“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这个基点上,探访山乡巨变,感悟血肉深情,通过一个小山村的真实故事,展现“不负人民,人民不负”的深刻道理。事实证明,正是有了这样的主题提炼,后来的采写才集中、高效,凸显了立意高度、思想深度、现实厚度。
第三,深化新闻线索,就要善于捕捉全新信息挖出独家发现。
在今天网络传播极速化、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主体大众化的媒体环境下,如何获取独家发现、全新线索?这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捕捉、深入的采访、“不放过一丝可能性”的执着挖掘、时时刻刻的思考与辨析。
在神山村采访中,我们便得到了重大的独家发现。
首次调研神山村,村民“摆古”时的只言片语引起了调研组注意。我们详细询问、积极查证,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机构专家帮助下,梳理出神山村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驻扎过红军队伍,留下过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的足迹,还埋葬了七位无名烈士的忠骨……这段宝贵记忆的发掘,让党与神山村百姓的血肉深情有了更大的历史纵深,也为村民们常常念及的“毛主席带我们闹革命,习主席带我们奔小康”写下了更有力的注脚。这,也成为我们后续追踪报道神山村的一个重要缘起。
此外,我们还用心体察,发现了“点赞之手”这一震撼心灵的关键意象。
一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报道,往往需要一个凸显主旨、贯穿全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具体意象。惟此,文章才能更加涵蕴隽永、更显兴味无穷。
到达神山村当晚,我们发现,一个“大拇指”造型雕塑立于村子中央一座山岗上,在旷野星辉的映衬下,庄严而醒目。村民们告知,这是为纪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而修建的主题雕塑,名字就叫“为您点赞”。起因是那次考察中一个珍贵片段:总书记和年近八旬的神山村老支书彭水生握手,老支书心潮澎湃,脱口而出:“你呀,不错嘞!”他说着,翘起左手大拇指,给总书记点了个赞。
这个赞,发自人民内心、饱含千言万语,是“神山之赞、人民之赞”,是寄托乡亲们对领袖深切感恩、对党坚定拥护的最佳载体。就像采访中村民赖福洪所说的那样,这一赞,“讲的就是,新一代领导人和我们村民的感情……”
于是,我们将它写在报道开篇,并以此结尾。首尾呼应之间,一个鲜明隽永、回味无穷的大大的“赞”字,便写在了读者眼前、刻进了人们心里。
□ 《神山村三日》版面
二、深入挖掘生动素材,让作品丰实性最大化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大量真实、完备、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才能支撑起独具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素材从来不是躺在案头上、藏在书斋里等着我们去发现,而是生长于火热现实中、绽放在基层第一线。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一切新闻实践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那种“隔着玻璃看庄稼,围着饭桌话桑麻,星级宾馆听汇报,旧纸堆里扒材料”的所谓“采访”,是坚决不可取的;唯一的正道,是以“身入、心入、情入”的扎实态度,走进山村乡野访民生,扎根新闻现场捉“活鱼”。
怎样才能完成一次次高质量调研?不仅要“迈开双腿、走乡串户”,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见微知著、思接千载”。能不能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获得洞见、预见、真知灼见,能不能像中医“望闻问切”那样明辨纤毫,能不能既能见人之所见、又见人所未见?这是决定一次采访宝山空回还是满载而归、眼前“毫无头绪”还是“别有洞天”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一次次神山村之行,正是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展开的——
沉浸式调研,感受村居生活最真实的脉动。
开展调查研究,要“沉得下去、浸得透彻”,与调研对象深度交流,彼此共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火热实践、体察社情民意,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调研组每次来到神山村,都住进村里,和村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随时随地聊天谈心,进行沉浸式蹲点调研。一次次旭日下的促膝叙谈,一场场星光下的“院坝会”,一段段夜深人静时的“溪畔歌声”,构成了调研中最温情、最深切、最入脑入心的难忘记忆。而这些从“偶遇”“闲谈”中获取的具体信息,看似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其实正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真问题,也在其后的写作中,转化成了我们笔下最丰实生动的材料。
“一户都不能少”,倾听村民心底最难忘的故事。
人,是一切发展变化中的决定因素。从贫瘠闭塞的旧神山到活力焕发的新神山,小山村的变化离不开每位村民,也深刻影响着每位村民。想要写透神山村,就要“一竿子插到底”,走进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和他们交朋友,听到他们最真切滚烫的心里话。于是,调研组确定了“挨家挨户走访、随时随地访谈”的路子。我们向村干部要来全村居民花名册,并标注出各家各户的位置。之后,调研组便兵分两路,像串门子、走亲戚一样,开始了以“一个都不能少”为目的的全覆盖式采访。
“上山下海问渔樵,欲知实情做民调。”我们走进农家握手寒暄,来到地头俯身帮忙,随时随地聊天采访。几天下来,我们既和村民中常被关注的“典型代表”进行了深度交流,也与那些很少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寻常人家”进行了充分互动。他们的故事,洋溢着新生活带来的喜悦、振奋与干劲,让“幸福神山”的面貌更加立体厚实,更为真实可信。
用脚步去丈量,找寻乡村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神山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场景,都是解读山乡巨变不可或缺的新闻现场。调研组一一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悟。例如,为了体验村里道路交通改善情况,我们沿着出村山道徒步走了五六公里;为了深入了解村里产业发展情况,我们走进“农家乐”后厨,在腊肉和尖椒的鲜香气息中观察“翻桌率”、体验幸福感,又来到枝叶繁茂的黄桃园,和村民们一起为即将成熟的黄桃套上防虫袋,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好收成;为了观察文明乡风的建设成果,记者不请自来,悄悄“钻”进干部群众互评会会场,躲在后排细细观摩……丰富厚重的亲见与亲历,让记者找到了神山村惊天嬗变的真实“密码”,感受到了蕴藏在神山人骨子里的无穷活力。
三、妙笔写活乡村美好,让作品可读性最大化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既要有深度调研后厚重的“发现”,又要有行文运笔时很好的“呈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字是新闻从业的重要基础,再好的内容,再深邃的思想,都需要通过文字去表达,没有过硬的文字基础,当不成好记者。心中有、眼里有、笔下没有,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光明日报始终强调“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报社要有书卷气韵”,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光明文风”“光明话语体系”持续努力。
我们提倡文气、清雅气、书卷气,反对俗气、八股气、粗鄙气;鼓励“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力求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宏大叙事不忘彰显一花一叶,微观视角也能折射时代大局;以文气充沛、清新雅致的文字,让读者如饮甘醴、如沐春风,不仅获得思想上的洗礼,还能得到文化上的享受。
在神山村系列报道的行文中,我们始终秉持着这种追求。
首先,以优美文字与生动表述,写活乡村日常。
神山村的乡居生活清新质朴,如田园牧歌般优美动人。怎样把这一切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笔端,让读者感受到乡野泥土的芬芳,山间清风的舒畅,白云掠过的痕迹?怎样把村民们的起居劳作、情感心声写得恰到好处,真实可感?必须讲求“炼字”功夫,做到字字精准,句句鲜活。
为此,我们运用散文化笔法,把文章写美、写活、写灵动。
例如,《神山村三日》开头便先声夺人,用优美简洁而充满动感的文字,把深藏在层层竹海间、桃源仙境般的神山村“推”到了读者眼前:
车驶入井冈山的竹海,便如一头扎进了碧浪之中。苍劲挺拔的修篁无涯无际,放眼都是青翠的绿!
……过了黄洋界,眼前豁然开朗,劈面跳出一个山冲,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舍散布在山间台地上。
再如,交代神山村曾经的贫困光景,用了一段凝练而清雅的文字,既写出了贫困之现象,也道破了致贫的原因:
奇岭陡立,空间逼仄,人均不足五分冷浆田。而耸峙的群峰,阻断了山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眼前除了山还是山。日出日息,尽管老少爷们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反复挖刨,但是,一直走不出贫困的循环。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善用群众语言、乡土俗语,力求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哪座山唱哪里的歌”。
例如,在报告文学《神山星火》中,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老支书思谋着带领大家在村里修路时,一位“白胡子老倌”斥责其异想天开,人物语言活灵活现——
“生下来就一屁股坐在山坳坳里,出门就是高山大岭,九步路有十道坎,上山下山爬崖壁,守着这山,你还想咋?咱还是认命吧!想要新模样?那你搬到山外头去吧,吉安府的大马路宽着呢!”
又如,人穷志不穷的农家女彭夏英,劝解不愿“摘掉贫困帽”、宁愿“等靠要”的乡邻,一句话就说到了人心里:“政府可以扶持我们,但不能抚养我们。”
类似表述贯穿于神山村系列作品,让一个亲切动人而又饱经岁月风霜的山村,活脱脱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其次,以鲜活人物与生动故事,写透山村发展。
撰写新闻报道,最忌讳的是“报告体”“四六句”,最怕的是通篇引材料、空议论。只有善于讲故事、巧妙摆事实,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才能把作品写得引人入胜。
在神山村系列作品中,我们着力塑造这样的主人公。
例如,我们写饱经风霜、见证了村里数十年来“贫困斗争史”的老支书,从早年间填不饱肚子、娶不起老婆、甚至穿不起一双解放鞋的心酸,写到今天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的幸福,以他的生活转变体现了整个村子的新生。
再如,我们写村里道路从无到有、从窄到宽的变化,请出了村民罗桂堂现身说法,从他年轻时赶夜路上班,每周只能往返一次、每次徒步60里的苦楚,写到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汽车喇叭响”“骑上摩托车想去哪儿去哪儿,快得像小旋风一样”的快意,让有形的“脚下的路”和无形的“致富之路”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展现了神山村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又如,我们写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逃山打工”到“返乡创业”,从“候鸟南飞”到“林鸟归巢”,从每年春节买“双程票”到买“单程票”的转变,详略结合地讲述了“神山农庄”老板罗林根、联手创业的彭家三兄弟、养蜂养出“甜蜜的事业”的彭小华等人的故事,不但描绘了神山村生机勃勃的今天,也寓意着神山村充满希望的明天……
故事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起承转合、巧妙衔接。
长篇稿件,往往由大量的故事、场景、人物等连缀而成,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在结构、自然而然的情节推进。有些描写看似闲笔,实则大有妙用。例如,一阵凉风乍起、山雨欲来的天气,把村民“吹”到黄桃园去守护果实,也让路遇的我们自然地跟随其走进了果园,查看了产业;一道由窗棂透进客厅、洒在地上的阳光,让女主人顺势“夸”起新铺的水磨石地面,也让我们感受到村民住进“幸福屋”的喜悦自豪……这样的巧思,让文章流畅自然,充满妙趣。
第三,以深邃思想与隽永笔法,提升意涵境界。
一部承载历史、展示变迁、饱含深情的作品,如何含蓄而到位地传情达意,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延伸?这就需要富有寓意的巧妙笔法。
例如,在神山村采访的第一天,我们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进村考察时访贫问苦、关爱群众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望着远山近岭那苍翠挺拔的竹林,我们不由联想到作家袁鹰多年前在《井冈翠竹》中的感慨:
“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我们把这种意象与今天联系起来,写下感怀:
“而今,新一代的领导人,正接过这副重担,带领十四亿中国人民健步向前……”
寥寥几笔,凸显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凸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凸显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
再如,我们听多位村民畅谈政府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织起的“民生保障网”,充分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意所在。于是,写到相关内容时,我们用溪畔几个年轻伢崽戏水哼唱的《八角楼的灯光》歌声收尾:“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悠扬深情的歌声,流淌出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令人对小山村的红色传统有了更深体悟。
第四,以敬惜文字的态度,“小屋磨稿”锻造精品。
关于神山村的两篇调研报道,每篇撰写均历时近一个月,前后修改、调整不下数十次。而报告文学的成书,更是用了大半年之久。修改调整是家常便饭,有时是重新梳理逻辑关系,有时是重新调整篇章结构,有时是重新选取典型事例,有时是重新打磨人物语言……初步成稿之后,是更加细致严谨的“小屋磨稿”。一间小屋、一块大屏、一台电脑,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一个个飞速转动的大脑,对作品的每一处段落、每一句表述、每一个句读反复推敲、悉心打磨。其结果,往往是推翻重写,让稿件一句一句焕发新生。比如,山间的一小块地,是叫坪、原、坝子,还是台地?眼前“闪出”一个山冲、“映出”一个山冲、还是“跳出”一个山冲?农户家门前,到底是板栗树还是黄桃树,开的是木槿花还是杜鹃花……文章和书稿,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呈现出了现在的模样。
□ 报告文学《神山星火》
四、拓展延伸新闻链条,让作品影响力最大化
《神山村三日》见报后,迅速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获得了普遍认可。报道发表半年后,神山村村民来信“报喜”:“神山村的名气更响亮了、游客也更多了。今年春节,村里的游客报(爆)满,大家伙很有干劲……”信的最后,乡亲们发出了热情邀约,邀请我们“一定再来神山村”。
于是,几个月后,我们又一次来到神山村,进行更加细致、更为立体、更具历史纵深的采访,这才有了后续的《神山“星火”正燎原》《神山星火》。
我们以更新视角“纵向比较”,挖掘神山村的发展变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节奏空前加快、传播内容爆炸式增长,要想让新闻报道摆脱“易碎品”的困境,成为“不碎品”甚至“收藏品”,就要进行高质量追踪报道,使其影响力得以巩固提升。
追踪报道,重在一个“新”字。再访神山村,我们处处留心捕捉新变化、新发展:
村容村貌更美了:村口建起了美观大气的进村牌坊,石板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柏油路,电瓶游览车穿梭来往,游客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流连;产业发展更火了:山间“长”出了“树屋”“蛋屋”等特色民宿,农家乐忙着提质升级,黄桃加工厂的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绿意盈盈的茶田里荡漾起“茶情茶韵茶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摆脱贫困的神山人开始了一场新的冲刺。
我们以更大视野“横向考量”,盘点神山村的辐射效应。
一个有价值的新闻典型,能够像辐射源一样,强有力地作用于更大范围,产生正向带动效应。
沿着江西大地走一圈,我们发现:正如《神山村三日》中提及的那样,“神山农民宣讲团”已经带着红色村史的讲述走进十里八乡,井冈山市业已出台政策打造“大神山”。赓续血脉学神山,因地制宜赶神山,突出特色超神山,比学赶帮超,“星火”播撒处,一个又一个“新神山”不断涌现。神山“星火”,正在赣鄱大地燎原。
我们以更深的思考“追根究底”,解析神山村的现实瓶颈。
大凡价值重大的新闻作品,一定具有厚重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现实性,能够对现实发展带来深刻启发。只有在真实的矛盾冲突和解决矛盾的努力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逐步被揭示。
神山村的脱贫并非一路坦途。与众多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乡村一样,它也遇到了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比如,乡村振兴,没有产业不行。可神山村产业的层次还很低。怎么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发展旅游,既要为村里和村民谋求利益,也要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环境承载量有限的前提下,怎么才能做好这篇“山水文章”?引入经营主体,才能增强村里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可旅投公司和群众的利益之间,怎样分配才能确保公平与效率……
我们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真实展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在新问题、新考验面前的矛盾心态——既有干劲、胆气,也有彷徨、纠结。进而,在一步步“迎着矛盾上”的探索中,他们逐渐破除眼前困扰,迈上新的台阶。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真实记录,我们的笔触才有了更加辩证的思维角度、更加立体的现实维度、更加隽永的哲思深度。
我们以文学体裁再现真实,抒写神山村的前世今生。
从一篇报纸文章上升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更完整舒展地刻画人物、叙说故事,更深刻全面地揭示矛盾、展示变迁,更收放自如地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而打通“新闻”与“文学”之间隔断的最佳载体,便是报告文学。
历经多次采访之后,我们脑中已积累了大量的“神山故事”,纵贯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不同时期,为创作一本丰实动人的报告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经过大半年挑灯鏖战、反复打磨,一本近20万字的报告文学《神山星火》于2024年4月出版,全书分为“长夜漫漫无尽时”“红军来到神山村”“脱贫攻坚不停歇”“寻亲,道阻且长”等15个篇章,生动讲述了神山村从旧社会燃起革命星火到新时代成功脱贫,进而大步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透过一个小村的蝶变,将一部中国百年乡村变迁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饱含人民感情,我们以真诚的笔触礼赞“那山那水那人”。
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调动真实情感,用心灵和笔下人物深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现实生活的温度和肌理,道出百姓心里的喜怒哀乐、渴盼诉求。笔下的山水人物越是鲜活,那种蕴于平凡之中的不凡越是震撼人心。斯土斯民身上那令人感奋和自豪的力量,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2]有了更深理解。
进入历史深处,我们以撰写史志的严谨探源“小山村”对于“大时代”的意义。
写神山不只是为神山。在书写神山村的人与事时,我们不忘以小山村为窗口,展现其时的历史背景、全国状况、政策发展、时代变迁,让神山故事具有更加博大的史志意义,真正成为透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前进发展的样本。比如,在写革命战争年代的神山村时,我们书写了整个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火热景况,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全国领导革命的艰辛无畏、百折不回;在写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神山村时,我们书写了全国广袤乡村的发展变迁和人民生活一步步好起来的喜人景象;在写脱贫攻坚时期的神山村时,我们通过这个具体载体,讲述了党领导人民战贫脱贫的波澜壮阔斗争史……
由此,神山村新闻报道在文字上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文学作品的经久魅力,让更多读者走近神山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它的百年风雨历程中触摸乡村发展的脉搏,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坚定奋勇前行的信心。
□ 光明日报调研组捐出稿酬修建的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五、发起红色主题活动,让作品感召力最大化
“文者,贯道之器也。”有价值的新闻作品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应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公序良俗、鼓舞精神追求;“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真正的新闻记者不但要有一支妙笔,更要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力求在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基础上推动历史。通过记者的参与,让新闻继续生成新闻、让感动持续激发感动,是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也是记者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
当新闻采访中遇到好题材、发现好线索,应当怎样将其社会效应最大化?
一是由新闻报道衍生出社会活动,增强大众参与感、共情感。
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切实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多路并进。一方面,应当从新闻传播的基本职能出发,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渠道,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另一方面,可将单向度的“信息送达”转化为双向度的“活动参与”,通过发起公益活动、社会行动,召唤更多人亲身加入,成就新闻、传递价值,有效延长新闻价值链条。
在神山村报道中,当我们发现了七位红军烈士埋骨神山的线索后,不但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而且与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及井冈山报社联合启动“为神山村烈士寻亲”活动。
这场活动,很快演化成为一场赓续红色基因的全国大行动:很多人拨通热线提供线索、寻找亲人,更多读者积极转发活动信息,扩大寻亲线索征集范围;全国数千人主动报名加入志愿寻亲队伍,多地民众自发成立寻亲组……
通过大海捞针般的文献检索工作、锲而不舍的DNA检测比照、跨越湘赣鄂三省的走访查证,历时两年多、查阅史料2万多册、甄别烈士61209名,我们终于证实了黄渭波、何连钰、肖栋才三位烈士的身份,并为他们找到了后人。
二是由典型宣传延伸出标识塑造,强化精神感召力、引领力。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典型宣传中,当尊崇英雄、缅怀先贤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人们往往期待着有形的载体以寄托哀思、表达敬意。
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上,遍布着多处烈士纪念设施。我们一致决定:捐出《神山星火》一书的全部稿酬,竖立丰碑,永怀烈士。此举得到了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很快,丰碑拔地而起。
这座丰碑,将见证神山英烈的不朽精神永世传扬,也将见证新的发展奇迹在这片大地上写下。正如铭文所写:
井冈峤峤,茅坪滔滔;红旗漫卷,山河妖娆。休谓无名,昆裔竞翱;安兮精魄,玉宇澄皓!
每次调研,都是立足大地、“拜人民为师”的深度学习;每篇报道,都是我们向时代、向读者交上的答卷。神山村这张答卷,将不断谱写新篇。写透这样一个价值重大、意义深远的题材,传扬这样一种感恩奋进、血肉相连的情意,讴歌这样一个充满希望、昂扬壮阔的时代,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担当与无上荣光。(作者王慧敏系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邢宇皓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斯敏系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卢泽华系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部运营二室主编)
【注释】
[1]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95.
[2]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01).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期
原标题:《延伸拓展,让新闻影响力最大化——光明日报神山村报道的启示》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