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有学生都用过,而有这样一位乡村语文老师,却拿着教科书连续跟教育部和出版社打了22起官司,并且无一胜诉。

人民教育出版社多次在庭审中说他是主观臆断,各个出版社的律师每次都说他是在“挑刺”和“找茬”。

他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对着所有学生都在用的死缠烂打?究竟是他在炒作还是我们曾经用过的教科书存在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毒教材”吹哨第一人

他叫彭帮怀,一位在教育界孜孜不倦辛苦耕耘了20多年的教师,其职业生涯始于1985年。当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学业,并顺利考入河南省固始县师范学校。

毕业后,彭帮怀在家乡成为了一名小语文学老师,致力于培养下一代。

1998年,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彭帮怀考入了郑州大学,开始了进一步的学术深造。在郑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期间,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他在校园周边创办了一家作文辅导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的暑假期间,彭帮怀在给学生辅导作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个人少有人在意的问题——作文中标点符号的占位问题。这一发现让他对当时的教材内容产生了兴趣。他观察到,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的错误不是单个学生的问题,而是教材本身存在直接的缺陷。

随后彭帮怀深入地研究了1993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通过对比教材内容与官方文件,他确认了教材中存在的标点符号错误。根据官方规定,一个标点符号通常应占据一个标准字符位置,而教材中的省略号四个点占据了两个标准字符位置。

发现问题后,彭帮怀开始着手对手中的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检查。检查过程中,他不仅发现了标点符号的错误,还注意到了错别字、语病以及一些不适宜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在教材中,“片断”一词应更正为“片段”,以及“吴王夫差”中“夫”字的读音注释错误,正确的读音应为第一声而非注释的第二声。这些发现令他感到震惊,面向所有学生的教材中不应该出现这些低级错误。

以此为契机,彭帮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教材纠错之路。他通过书信向出版社提出质疑,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问题,在必要时诉诸法律途径。他坚守着一个核心信念:教育领域无小事,教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彭帮怀致力于让孩子们的教材准确无误,保护学生免受错误信息的误导,确保他们能在一个准确、健康的知识体系中茁壮成长。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彭帮怀明白,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为下一代的教育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尝试通过常规途径向出版社和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却未获回应后,他决定诉诸法律手段。最初,彭帮怀直接起诉教育行政部门,但法院并未受理立案。但彭帮怀并未放弃,而是调整策略,从教材的商品属性出发,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提起诉讼出版社。这一转变使得法院最终接受了立案。

自2010年起,他基于产品质量问题,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提起了诉讼。2013年,彭帮怀在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发现了约37处错误,并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法庭,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尽管出版社随后发出了《致歉信》,承认教材中存在一些“编校错误”,但彭帮怀的多数官司仍以败诉告终。

彭帮怀在面对连续的败诉后,依然没有放弃他的纠错使命。他坚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帮怀认为,法院主要审查教材的合法性,而对于教材的质量监管并不属于其审理范围,这是他多次败诉的主要原因。为了孩子们能够使用无误的教材,为了维护教育的纯洁性和质量,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回忆自己的教育工作时曾说道,“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一个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出现了纰漏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把尺度放大到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错误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成千上万未来的国家栋梁形成错误的认知,所以制定教材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