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深陷用工荒,1.6万名印度劳工赴以支援。
据法新社报道,受巴以冲突影响,大批的巴勒斯坦人从以色列撤离,导致以色列以建筑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严重的用工荒。
而在关键时刻,以色列引入了高达1.6万名的印度劳工,去以色列工地上搞建设。
巴以冲突持续,以色列的用工荒有多严重?以色列的经济情况还行吗?为什么以色列会有今天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以色列用工荒,三哥抗议
自打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的巴以冲突爆发以后,以色列国内的巴勒斯坦劳工数量就断崖式减少。
冲突爆发前,以色列国内有将近15万名巴勒斯坦劳工,其中大约有10万人从事建筑行业。
但由于战争原因,直接导致巴勒斯坦劳工大撤退,现在只剩下了3万人。
工人跑得七七八八,以色列国内有一半工地都停了工,平均每月都会造成8亿美元的损失。
而为了弥补这种用工荒,以色列将目光瞄向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希望能够招募到足够的工人来作为“平替”。
比如印度,截至去年年底,以色列一共在印度招募了1.6万人,有印度工人透露,其在以色列当建筑工人的薪酬是每年2万美元,是印度平均工资的6倍多。
但能从精明的以色列人手里拿高薪,显然不是件容易事,以色列的建筑行业并不好做。
一方面,以色列建筑行业的外国移民工人,一般被局限于从事“湿工作(wet work)”,也就是搭建建筑结构、抹灰、搭脚手架等比较辛苦的工作。
另一方面,现在以色列的情况大家也知道,形势并不太平,甚至以色列建筑行业被认为是“最危险的行业”。
所以当以色列从印度大肆招纳劳工时,三哥的工会开始抗议了,发表声明称这种行为是“灾难性的”和“不道德的”,认为“该行动会使印度成为正在对巴勒斯坦进行种族灭绝的以色列的共犯”。
不得不说,这回三哥总算在道德制高点上稳稳地站住脚了。
以色列经济如何?
国内闹起严重的用工荒,一半工地都停工了,其实变相说明了,以色列经济受到战争的影响很严重,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
疫情以前,以色列的经济增速差不多有4%,在发达国家里面,算是非常不错的水平。
但随着巴以冲突爆发,以色列经济来了个急转弯,2023年4季度GDP同比下降了3.5%,出现了巨大的跌幅。
根据以色列的官方数据,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当季的私人消费下降26.9%,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大幅下降42.4%,出口降幅18.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7.8%,几乎是全方位的衰退。
再加上军事费用支出猛增,导致以色列政府财政支出一下暴涨了88.1%。
另外此前还有消息传出,以色列为了维持每天高达2.5亿美元的军费,已经在国际上借了60亿美元的“高利贷”,窟窿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战争对政府预算造成压力,以色列当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究竟是维持巨额的军事开支,还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社会项目之中?
要知道,以前以色列是个著名的旅游国家,但因为战争原因,以色列的旅游业直接来了波脚踝斩,而且因为对于安全方面的担忧,对以色列的外国投资也造成了致命影响。
所以目前以色列的经济形势,可能比想象中还要严峻得多。
中东小霸王怎么不灵了?
以前一提起以色列,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中东小霸王”,不光是经济,各方面实力都不差。
曾经的“中东小霸王”怎么不灵了?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以色列的经济实力确实很强,但同时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体量较小,国内的产业以能耗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对外依存度比较高。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都是贸易逆差,巴以冲突前的2021年,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是1454亿美元,其中进口891亿美元,出口563亿美元。
和平年代,这种产业结构发展自然不会差,但战争爆发,以色列的抗风险能力实际上是很弱的。
按照以色列的经济结构和人口体量,想要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介入,几乎就是异想天开。
比如之前胡塞武装卡住红海出入口,以色列的经济立竿见影受到了实质性影响,很难抵御战争的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自打巴以冲突爆发以后,美国对以色列的各种援助一直就没断过,因为实在是不能断。
只不过,目前来看以色列要想从战争漩涡中脱身,似乎也不是件容易事,丧失主动权之后的以色列,日子很可能将越来越难过。
尽管有着“中东小霸王”的称号,但以色列特殊的经济结构,并不能随随便便发动一场长期战争。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韧性可能要强一些,毕竟体量摆在那,同时又是资源型国家,卖油卖天然气还有不少的收入。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