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春节很快要到了,目前能影响安定祥和欢乐节庆氛围的,很可能是甲流这个“不速之客”。近期在一些地方,不少人相继感染甲流并出现症状。
1月2日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监测报告:当前检出的流感阳性样本中,99.6%是甲流,而且甲流从去年12月起,连续第五周占据呼吸道传染病榜首。
甲流就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1—3天的潜伏,然后“猝然发起攻击”,人体表现出高烧和怕冷、脸红和水肿、厌食和腹泻、咳喘和乏力等既矛盾又共存的症状,尤其是发烧容易反复,咳痰久久难愈,疼痛相继出现,患者被折腾得不轻。
甲流可检测确认,可防可治,“检测”是靠血生化和胸部影像学检查;“防”是靠口罩、消毒、提升免疫、减少社交接触等措施;“治”是靠药物。在民众眼里,更关注的是怎么治。
甲流治疗药物,目前“网红类”现代药物有:抗病毒类——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止咳雾化药——溴己新、布地奈德;抗敏药——扑尔敏、西替利嗪;止泻药——蒙脱石散等。
从名字可知,这些都是化学合成类药物,即“西药”,传统中医药有没有用?
在讨论中医药有没有用之前,一个常识要搞清楚。用药物对付呼吸道类疾病,比如当下的甲流,不是把甲流治愈,而是缓解甲流诱发的多种症状,如:把高热退了,炎症消了,咳喘停了。
甲流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通过身体免疫调节,一段时间可以恢复正常,药物只起到辅助作用。
有人描述比较直接:甲流一般吃药7天能恢复健康,不吃药一周也能好。吃药的意义,是让身体感觉舒服一些,给免疫力向病毒反攻争取时间。
甲流的威力,很多人觉得是高烧、乏力、疼痛等表现,这些症状会折腾3到4天。其实,从整个病程看,甲流的影响有三点比高烧、疼痛还难受和持久。
1、消化道症状,持续1周以上,可达两周,表现为食欲不佳、拒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会让全家不得安宁。
2、呼吸道咳喘痉挛,少的十天半个月,多的可达数个月,表现为随时随地咽痒咳嗽,半夜把自己咳醒,胸口憋闷喘不上气,等等。
3、呼吸道痰多,与咳喘基本同步,有咳就有痰涌出来,有喘就是痰堵住了,浑身不舒服,影响社交和形象。
从中医角度看,治咳喘、痰饮、消化道症状,正是“拿手戏”,有大量方剂、药材组合,既有现成的经方,也有自拟的时方,还有加减化裁而成的验方。
中医没有“甲流”病名,各种呼吸道病症,多辨证为风邪,从表里、虚实、寒热等入手辨证、分析,找准主证,关注兼证,整体调理。甲流在中医看来,是风邪入侵,夹杂湿、热、燥等因素致阴阳失衡,入里化热,热盛里结,伤正损阳。
那么,应对甲流用中医药,与西药相比,有哪些优点?可以从4个方面分析。
第一条:从时效性看,中药更长一些。
用现代化学药,尤其实施抗病毒治疗,很多指南推荐是“48小时以内”效果较好,用得越早越好,超过48小时,症状持续时间长,并发症风险高。
大部分国人在与疾病打交道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容忍度,要么认为是小病,要么扛不住了才就医,比如感染甲流后,早就超过48小时才用药的比比皆是,抗病毒效果是打折扣的。
中药的使用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上的,有风寒、风热感冒的区别,即使拖得比较久,症状较重了,因人因病用药,也能较快见效。
第二条:从普适性看,中药更广一些。
现代化学药有一定的用药限制,如玛巴洛沙韦不适用于5岁以下幼童,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能用一次,等等。在抗病毒上,奥司他韦是可防可治,玛巴洛沙韦偏重于治。在退烧、抗过敏等药物选用上,也有一些老人、儿童慎用禁用的情形。
中药使用重点考虑在顾护胃气基础上扶正祛邪,尤其重视阳明胃经,防止伤肾气,绝大部分人群都可用中药调理。
第三条:从经济性看,中药更便宜一些。
这是与西药对比后的直观结论,甲流药物用药方案:不差钱可直接考虑玛巴洛沙韦,其次是奥司他韦,成年人“丐版”用药考虑对乙酰氨基酚片,老人小孩病号可考虑注射雾化等配合治疗,不管哪一种,“检查+治疗费用”轻松突破数百元。
近日由于病患增多,不少药店的甲流抗病毒药物、退热消炎药等均出现涨价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患者用药多花一笔钱。
中药材治疗风寒、风热感冒,较贵的是中成药,但也比西药便宜,如果使用方剂,轻症患者甚至可以数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
第四条:从系统性看,中药更全面一些。
选用现代药物见效是比较快的,血药浓度达峰后,症状大大缓解。但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可能病情反复,特别是发烧、炎症的反复让人很难受。
无论是抗病毒药,还是止咳药、抗生素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这是西药的特点和痛点,目前没办法克服。
中药关键是中医辨证,厉害的中医已经不多见了,通过整体调理,按阶段用药,主证兼证考虑周全,通常系统性更好,而且没有耐药困扰。
在时效性、普适性、经济性、系统性4个指标上,中医药都有一定的优势,治疗能当大任,能“挑大梁”。但实际运用中,中药使用远远不及西药,要么是受质疑,要么是良医难觅,要么是习惯使然,要么冠以“安慰剂”名头,等等,令人唏嘘。
既然说中药有用,能“挑大梁”,那么在治咳喘、化痰饮、缓解消化道症状这3个问题上,中医有哪些方剂?
1、治咳喘,痰+唾+涕,用小青龙汤;咽干+咽痛+嘶哑,用桔梗汤;有汗+气喘,麻杏石甘汤,无汗气喘则用麻黄汤;舌红+咳+烦,用泻白散加减;痰黄+胸痛+咳逆,用小陷胸汤,等等。
2、治痰饮,二陈汤加减、金水六君煎、苓术二陈煎、三子养亲汤、礞石滚痰丸、茯苓丸、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桑杏汤等。
3、消化道症状,五积散加减、四逆汤、吴茱萸汤、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半夏泻心汤、小建中汤等等。
中医用药不是简单叠加,需考虑相互作用,分清寒热,辨证虚实,把痰饮瘀和血气阴阳搞准,用之得当,同样后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