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里·斯奈德,全名加里·谢尔曼·斯奈德(Gary Sherman Snyder),美国作家,普利策诗歌奖和美国图书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他的作品,在他的各种角色中,反映出他对佛教精神和大自然的沉浸。他将许多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多年来,斯奈德一直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名学者,并一度担任加州艺术委员会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美国的寒山”,同时是翻译家、环保主义者、教育家和禅宗佛教徒。著有二十多部诗集和散文集,获奖众多。影响中国众多诗人。

原文作者 | 李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出处:《山行水上: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作者:[美]加里·斯奈德,译者:李晖,版本:读蜜|宁夏人民出版社 2024年12月

并非简单的“回归自然”的诗人

加里·斯奈德的创作生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作为“垮掉的一代”的著名成员,但他的创作生涯绝不仅如此。除此之外,他在诗歌和散文中探索了广泛的社会和精神问题。斯奈德的作品将物理现实和对大自然的精确观察与主要通过禅宗实践获得的内在洞察力融为一体。尽管斯奈德作为保护自然世界及其地球意识文化的代言人而受到关注,但他并不简单是一个“回归自然”的诗人。

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在《20 世纪美国诗歌》一书中指出,尽管斯奈德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新的审美和新的生活方式”,但他也是“一位从几种语言的诗歌中学习的卓有成就的精湛技师,并已形成一种可靠而灵活的风格,能够处理他想要的任何材料”。根据查尔斯·阿尔蒂耶里(Charles Altieri)在《扩充圣殿:1960年代美国诗歌的新方向》(Enlarging the Temple:New Directions in American Poetry during the 1960s)一书中的说法,斯奈德的成就“相当可观。依照精确、智慧、富有想象力的游戏(game)和深度共鸣时刻的标准,简单从美学角度来判断,他轻轻松松跻身于他那一代最优秀诗人之列。此外,他设法为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其具有相关性和说服力”。

斯奈德对形而上学的强调和对自然秩序的颂扬使他的作品脱离了“垮掉的一代”的写作基调——事实上,斯奈德与杰克·斯派塞(Jack Spicer)、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和罗宾·布莱泽 (Robin Blaser)一样,也被认为是旧金山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斯奈德从东方和美洲原住民的信仰中寻找对世界的积极回应,他在学习之余还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比如做伐木工和修路工。劳伦斯·费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后来称斯奈德为“垮掉的一代的梭罗”。阿尔蒂耶里认为,斯奈德独立于西方文化之外,“对一种可能的宗教信仰的阐述”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鲍勃·斯图丁(Bob Steuding)在对斯奈德的研究中,描述了斯奈德从日本俳句和中国诗歌中汲取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创造了一种直接、具体、非罗曼蒂克的、生态学的新诗……斯奈德的作品将作为美国文学新方向的典范被世人铭记”。《国家》(The Nation)杂志撰稿人理查德·蒂林哈斯特(Richard Tillinghast)写道:“在斯奈德的作品那里,世界的物素(stuff)总是闪耀一种奇妙的朴实感和健康感。他总是有事情要告诉我们,有经历要讲述,有一套价值观要阐述……他影响了一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里·斯奈德在林中小屋前,1980年代。

潜心钻研禅宗

斯奈德1930年5月8日出生于旧金山,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小农场长大。由于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斯奈德在很年轻时就对西北太平洋森林遭到肆意破坏感到痛心,他开始研究并尊重与大自然关系更为和谐的印第安文化。

斯奈德在西雅图和波特兰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通过阅读印第安传说和拓荒冒险故事来丰富自己的学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荒野地区仍旧令他着迷;他成了登山专家,并学会了野外生存技能。一次参观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中国的山水画,从此便对东方产生了兴趣,认为东方文明是与大自然保持联系的高级文明的典范。高中毕业后,斯奈德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后来在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学习,并在深山老林里当伐木工、小道修路工和火灾警戒员。体力劳动和智力追求之间的平衡贯穿了他最早时期的写作。1952年秋,斯奈德搬到旧金山湾区,在伯克利学习东方语言。当时他已沉浸于佛教禅宗,并开始写诗描写他在荒野中的工作。他成为菲利普· 惠伦(Philip Whalen)、艾伦· 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等作家群体的一员,他们很快被誉为文学界反主流文化革命的先驱。1955年10月,“垮掉的一代”在旧金山六画廊(Six Gallery)举行了诗歌朗诵会,从此在文学界声名鹊起。当晚,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金斯堡的诗歌《嚎叫》(Howl),斯奈德也朗诵了他的诗歌《浆果盛宴》(The Berry Feas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奈德与艾伦·金斯堡。

如果说斯奈德受到了与他同时代“垮掉的一代”的影响,那他也同样影响了他们。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一书中以斯奈德为原型塑造了诗人贾菲·莱德(Japhy Ryder)一角,他鼓励他的朋友们对东方哲学产生兴趣,将其作为西方弊病的解药。就在“垮掉的一代”在全美国声名狼藉的时候,斯奈德于1956年拿着所获得的美国第一禅学院奖学金移居到了日本。接下来的十二年里,他几乎一直在国外生活。其间部分时间,他住在一个修行所里,潜心钻研禅宗和冥想。他还游历了许多地方,访问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甚至乘坐一艘名为“萨帕溪”号的油轮远赴伊斯坦布尔。他的前两部诗集《砌石与寒山诗》(Riprap,1959,即 Riprap & Cold Mountain Poems)和《神话与文本》(Myths & Texts,1960)都是微型叙事诗,记录了他在自然中的旅行、工作与生活;它们也代表了斯奈德为摆脱美国城市“建制”习俗束缚而做出的积极尝试。1970年回到美国后,斯奈德在内华达山脉北部的尤巴河畔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并一直居住至今。

斯奈德与佛教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诗歌非常重要。艾伦·威廉姆森(Alan Williamson) 在《1960年以来的美国诗歌:一些批判性视角》(American Poetry since 1960:Some Critical Perspectives)一书中提到,斯奈德的作品“暗示了一种冥想或精神修炼的过程,为从世俗生活到启蒙时刻扫清了道路——在对无限和永恒、万物与虚无的沉思中,现象世界突然消失”。阿尔蒂耶里评论说,对于那些持怀疑态度或半信半疑者来说,“真正神奇的是斯奈德使用抒情诗的美学手段来维持他的宗教主张的技巧”。然而,佛教绝不是斯奈德作品的唯一出发点。斯奈德精通人类学和所谓的“原始”文化,他崇敬神话和仪式,认为这是人在自然中和自然在人中的基本证明。追溯到石器时代,斯奈德将诗人视作萨满,是来自大地的歌曲和唱颂的媒介。因此,斯奈德采用口头文学的传统——吟唱、咒语和歌曲来传达他的经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奈德的许多诗歌尤其注重向读者灌输生态意识。这一主题贯穿于斯奈德197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龟岛》(Turtle Island)中,引用罗伯特·克恩(Robert Kern)在《当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ture)一书中的话说,在这部作品中,诗人设法“在其行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定位自我”。

斯奈德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环境和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困境的关注,以及他作为丈夫、父亲和土地管理者的洞察力。斯奈德1983年出版的诗集《斧柄集》以家庭环境——尤其是父子关系为中心主题。理查德·蒂林哈斯特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撰文称,斯奈德“对地质学、人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精通在当代诗人中无人可及”,并补充说,“斯奈德先生轻松地将当下纳入视野,有着一种低调的威严”。

长诗《山水无尽》(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借一幅横卷中国画(清代龚贤《溪山无尽图》)的名字命名,跨越了斯奈德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最终于1996年出版,在评论界广受好评。这首诗是对重建古代史诗社会功能的一种有意识的努力:讲一个好故事,同时通过神话和历史提供人生指导。斯奈德唤起了一种为自我意识所眷顾的古老文明,它在一个未受污染的世界中蓬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贤《溪山无尽图》(局部)。

“俳句和汉语对我的影响最深”

除许多诗集外,斯奈德还出版了多本散文随笔集和访谈录。斯奈德的散文扩展了他的社会使命感,透露了引发他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兴趣和关注。在1990年出版的《荒野实践》(The Practice of the Wild)中,斯奈德深思于熟悉的话题,如环境问题、美国原住民文化、生态女权主义、语言、神话等。《加里·斯奈德读本:散文、诗歌及译作,1952—1988》(The Gary Snyder Reader: Pro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s, 1952—1988)于1999 年出版,收录斯奈德大量佳作于一卷。

诗集《山巅之险》(Danger on Peaks: Poems)于2004年出版,是《山水无尽》八年后的作品。《山巅之险》是斯奈德自《龟岛》《斧柄集》之后二十多年来出版的又一部全新诗集。

散文集《重说火焰》(Back on the Fire: Essays)(2007)收录了一些文章,调查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态系统中计划烧草的实施,还收录了写给他的妻子卡罗尔·林恩· 科达(Carole Lynn Koda),以及诗人艾伦·金斯堡和菲利普·惠伦的挽歌。

2022年8月,斯奈德《从未收入作品集的诗歌、草稿、断章及译作》(Uncollected Poems, Drafts, Fragments,& Translations)即《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出版,并入围 2022年美国加州“独立书商联盟金罂粟图书奖”决赛。这本集子绝非一本简单的诗歌杂集,其中收录了斯奈德最有成就、最重要时期创作的一些最好的作品,还收录有他翻译的十六首唐诗及白居易《长恨歌》全文。这些作品大多从期刊、手稿和通信中收集,以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这本《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是对斯奈德作品的重要补充,展现了斯奈德作品的新气象,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一些私人化的内容,收集了许多散佚的优秀篇目,如《在尤巴河裸泳》《火车上》《乌鸦向东飞》《山在水上行走》等等,是斯奈德读者不可缺少的珍贵读本。

加里·斯奈德的写作获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包括博林根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学金、贝丝·霍金奖、莱文森诗歌奖、《洛杉矶时报》颁发的罗伯特·基尔希终身成就奖、雪莱纪念奖和露丝·莉莉奖。斯奈德于2003年当选为美国诗人学会会长。他还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英语教授。

2004年,斯奈德在获得“正冈子规国际俳句奖”特等奖时强调,传统民谣和民歌、美国原 住民歌曲和诗歌、威廉·布莱克、沃尔特·惠特曼、罗宾逊·杰弗斯、埃兹拉·庞德、日本能剧、禅宗箴言、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和罗伯特·邓肯对他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补充说:“我认为,俳句和汉语对我的影响最深。”

斯奈德一直认为,他的个人感性源于他对美洲原住民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介入和了解;事实上,他们的方式似乎与他自己的方式产生了共鸣。他还通过佛教修行、山伏修炼(注:山伏,日本山区修行的隐士。根据日本传统神秘主义,山伏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其他的经历和活动来寻求类似的东西。不过,自青年时代起,他就颇有文学素养,他曾在文章中写过对具有类似感受力的作家的欣赏,如D.H.劳伦斯、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及一些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对他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对他最早发表的作品。从中学时代起,斯奈德就阅读并喜爱罗宾逊·杰弗斯 (Robinson Jeffers)的作品,杰弗斯是他在美国西部风景(或山水)诗歌方面的前辈;但是,杰弗斯重自然胜于人类,斯奈德则视人类为自然的部分。

在发表于《诗人之争》(A Controversy of Poets)上的一篇文章中,斯奈德这样评价自己的诗艺,他写道:“作为一名诗人,我持有地球上最古老的价值观,它们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土地的富饶、动物的神威、孤绝中的力量——预见、可怕的创始和重生;舞蹈之爱与狂喜、部落的共同劳作。我努力将历史和荒野承纳于心,让我的诗能够接近事物的真实尺度,对抗我们这个时代的失衡和无知。”

眼前的这部《山行水上: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从正式着手翻译到最后完成,历时大约半年,其间请教过日语译者陆沉(苏州),英语译者程佳(广州)、李晖(北京)、得一忘二(新加坡)诸师友,本人在此深表感谢。尤其感谢与我同名同姓的李晖老师,多么珍稀的缘分!翻译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书中涉及不少佛教禅宗方面的内容,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中间因耐心不足搁置数次,后又继续耐下性子,一遍遍查看国内外各种佛学网页、词典及资料库,查对各种各样的佛像图片,“上穷碧落下黄泉”“相金佛面细搜求”,总算把文字落定在纸上!另外,关于斯奈德翻译的白居易《长恨歌》以及另外十六首唐诗,重新译回汉语可能和我们读过的汉语原诗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我也是尽量遵照斯奈德的文本翻译,好在这部分是英汉对照,读者们可各取所需。不过,我的翻译也是认真的,或者也可以读一读!最后要说的还是,译事艰险,疏误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为《山行水上: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译后记,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李晖;编辑: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合订本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