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古县的魅力之旅——龙川(下)

(一)红色的热土

李天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江,古称湟水、循江、龙川江等,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东江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桠髻钵山,源区涵盖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广东省龙川县、和平县、东源县、源城区、惠城区、博罗县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于黄埔区禺东联围东南汇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河长562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其中广东占90.1%,约占广东全省陆地面积的18%。东江流域总供水人口(含香港)超过5000万,干流在龙川县合河坝以上称寻邬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川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在确认的46个红色革命旧(遗)址中,最负盛名的是福建会馆与闽粤赣边五华、兴宁、龙川苏维埃政府旧址,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让我们相约赴一场红色之旅,一起去探寻革命足迹,去倾听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最感人的故事。

史料记载,在土地革命时期,五兴龙苏区建立了完善的红色地下交通网,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物资援助。整个五兴龙辖区地下交通站有五六十处,纵横1000多里,把分割的根据地、游击区与中央苏区联结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地下交通线影响深远,很多同志通过这条地下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尤其是在中央苏区被封锁时期,五兴龙党组织在龙川县东江重镇贝岭、兴龙物资集散地渡田河和赤石渡等地,以开设店铺为掩护,收购中央苏区急需的各种军用品和日用品,秘密运往中央苏区腹地。据统计,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贝岭几乎每天有百十担食盐分四路从细坳、和平等处运往赣南,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不下3000吨,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龙川县将闽粤赣边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按照原貌恢复的原则进行修缮,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革命先辈在龙川指导革命的实景以及苏区干部的革命情怀。2015年2月,闽粤赣边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命名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的福建会馆又名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居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捐资兴建,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三进五开间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福建会馆曾是中国共产党在河源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曾两次居住于此,宣传革命思想,撒播农民运动的火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也曾作为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也是震惊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的指挥部。在此次行动中,800多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逃离“虎口”,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并被安排在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侨兴行”等店铺里,随后分批被安全转移到大后方。据不完全统计,经老隆护送出去人员就有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300多人,而这次秘密营救行动也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福建会馆内,通过展板、情景塑像、文物展示等形式介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营救民主和文化人士做出的周密部署,以及文化名人在大营救中创作的文学作品,让参观者得以全面了解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情况,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叶卓(1891—1930),革命烈士,龙川县登云镇东山村人,龙川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党组织和革命重要领导人,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

黄居仁,是广东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与阮啸仙、刘尔崧一起被誉为“东江三杰。”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居仁致力于党的领导机关工作,曾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领袖同屋办公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接应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到汕头,并组织了著名的武装暴动“潮汕七日红。” 1928年,黄居仁在秘密恢复党团组织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守秘密、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5岁。如今,故居被列为“龙川县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

龙川,这片热土上,还有中共后东特委和粤北省委交通站旧址,仙寨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龙母战斗指挥部旧址、枫深村在建的嘹望哨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先辈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战斗的号角,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故事。置身其中,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英雄人物便浮现在眼前。

“梅开数枝三分色,松荫万棵四季春。”斗转星移,精彩上演,龙川不断拔高的大楼、跨越天堑的大桥,全面“融湾”,活力四射的产业。山的青翠,水的碧波,芳香四溢的茶园,44万亩的油茶,一头连着山川绿化,一头牵着百姓共富,这座千年古邑,生生不息,细水长流。如今,红色旅游已成为龙川的闪亮名片。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绘就出一幅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让革命老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走马龙川期间,我们在魏秋勇老师的陪同下,走进这个被誉为“东江明珠”、龙川的黄埔军校——龙川第一中学。校园文化长廊诉说着办学的故事和辉煌。学校高中部被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曾培养了当代著名作家萧殷、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进入新世纪,不少莘莘学子在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学校考入清华、北大。

(二)走进烟火气里的龙川

一方夜市,半城烟火。龙川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东江上的明珠。夜幕降临,华灯高照。漫步在龙川县城文化广场,璀璨的灯光秀;忙碌了一天的龙川人纷纷走出家门,打篮球,乐健身,游夜市、品美食、赏江景、钓钓鱼。听着悠扬的音乐,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特色美食、油炸小吃、手工艺品、游乐设施、广场舞、卡拉OK...... 在每一个灯光与烟火相辉映的地方,感受这座小城夜晚的活力与激情,在烟火气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也为这座小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走在一河两岸的江边,目之所及皆是一派温暖可亲的人间烟火气。闪烁的灯光将沿江两岸装点得分外妖娆,在光与影的交错间,现代建筑与生态山水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画卷。江边的网红街和美食街,也开始热闹起来,这烟火气,是鼎沸的人气,是旺盛的商气,是老百姓生活里有滋有味的喜气,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气。人间烟火,是城市应有的气度和温度。处处散发着“烟火味”,成为游客打卡地方。

这里的市民热情好客,你可以和他们一起聊天、喝茶,感受龙川的悠闲生活。还可以仰望星空感受大自然的浩瀚与神秘。夜晚的龙川仿佛变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美食,如盐焗鸡、酿豆腐、猪肉汤,感受客家人的热情与淳朴。

客家鱼生是客家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在龙川有吃鱼生的习惯,龙川八宝鱼生更是有500多年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龙川人制用鱼生已成一绝,富有盛名。

作为一个传递乡土文化的鲜活载体龙川八宝鱼生,以其鲜美味道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心,让人回味无穷。龙川的美食不仅仅限于味觉的享受,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文化与传统的传承。龙川的茶油,龙母白佛的腐竹,每一种食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和地方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保留至今,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铺开来是人间,所谓烟火气,是一座城市里,那些真实的,关乎生存、生活与希望的具体场景,烟火的真色,是营生,如今的龙川,实现正底美丽“蝶变”,诠释着人间烟火的美好生活。

龙川,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