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地铁景风门站14号线与19号线换乘通道内,通过文字、语音广播和警示条等方式,提醒乘客通行台阶时注意安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地铁站内台阶间区分不清、不防滑,可不是小事。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有乘客反映,北京部分新建地铁站台内,台阶防滑效果不明显、台阶间颜色分不清,让人“眼花缭乱”,生怕一脚踩空。

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后,于2025年1月2日上午将此问题反映给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当天中午就得到北京地铁建维公司的回复。1月3日,北京地铁12号线土建工程相关负责人也针对记者反映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北京地铁建维公司称,对3号线团结湖等车站的台阶处进行了安全警示改造,在该站每一级台阶休息平台的起始处都粘贴了黑黄相间的警示条,确保台阶更为醒目。同时,12号线全线各站的台阶也进行相应的安全改造。

全线安全改造,粘贴警示条,无论从回应速度还是整改措施看,北京地铁此番对待公众诉求,态度是认真的,效果也很明显。

地铁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尤其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也能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这也意味着,地铁站台不仅需承担起大规模人流量的转站换乘、下车功能,更要做好安全服务保障,任何细节的纰漏,都可能在短时间大人流量面前,成为风险敞口。

由此而言,地铁站内台阶间区分不清、防滑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看似只要乘客稍加注意就能“克服”的小事,却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乘客对此问题的担忧和反馈,当然不是小题大做。毕竟,公共设施安全好用,才是人们最关心的,出行安全才是地铁乘客最在意的。

事实上,在此之前,地铁站“台阶上的安全”也一直是北京地铁方着力关注的。比如,1号线、2号线老线车站,此前就在台阶贴上了防滑胶带;7号线、8号线、14号线等线路部分车站内,台阶的边缘处也都通过磨砂处理进行了安全改造。

从新京报的报道也可以看到,这类改造措施都得到了乘客的普遍认可。但由于建设标准的调整,且不同地铁站建设面临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难免在一些细节上有一时没做到位的地方。

比如,按照2021年版国标《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的规定,踏步防滑条、警示条等附着物均不应突出踏面,这一要求,也导致此前老站所采用的凸起式防滑条不再适用于2021年后的新建站。

再比如,北京地铁12号线需要下穿其他既有线路,因此车站的整体深度较深,台阶长度也超过一般线路。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就需要地铁方对乘客使用体验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发现、迅速整改。

这种对公众需求的及时回应,让地铁站运行更安全,而地铁公司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供给方,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形成问题反馈、整改的闭环流程,本身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机构成。

城市终归是为人服务的,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成色,浸透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更需周全考量。

如何在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转中,及时听到公众的声音,照顾到人们的具体需求和细微关切,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也体现着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既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传达着一座城市的善意。

城市治理,就得在细节处见功力。公众对地铁站台阶安全的担心,迅速转化为整改行动,这样一种快速顺畅的互动,让城市生活的便捷与温情触手可及,也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的治理水平。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