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撕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页,带着革命的火种消失在浩渺的山川之间。

而在遥远的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员们却依然坚守着那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他们没有高山大川的壮丽,也没有顺风顺水的幸运,只有层层叠叠的敌军、封锁重重的困境、无法填饱肚子的绝望与无休止的“围剿”。

可就是在这种极度艰苦的情况下,南方的游击战争依然坚持了整整三年,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为长征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这一段历史,堪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艰难、最为卓绝的典范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难的生存与作战环境

每一场战争,都是一次对人的极限挑战。而对于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来说,这场挑战几乎是全方位的。

想象一下,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中央苏区的战斗几乎陷入了死局。国民党军队集结了20多万兵力,形成了对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全面包围。封锁的严密程度,不亚于将一只小鸟关进密封的铁笼中。

你若试图飞出去,立刻便会遭遇铁网的拦截。而这时,游击队员们手头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身上也没有足够的粮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大肚腩的粮仓,更没有源源不断的弹药供应。红军战士们不得不靠着山野间的野菜、草根、甚至树皮为生。那时,大家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

有人忍不住问过:“今天吃啥?”回答往往是:“今天吃的是我自己的‘心头肉’。”哪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革命战士依旧咬牙坚持下去,依靠无尽的坚韧与不屈的信念,维持着战争的希望与生存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战士们为了补充一点营养,只能用水煮一锅草根,再加点盐,算是“美餐”了。即便如此,这些“可口”的食物也未必能找到。谁都知道,野菜好找,可一不小心就错吃了毒草,轻则拉肚子,重则送命。那时,生死的边缘就是生活的常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红军战士们依然能够打出一场场漂亮的反击战。例如,1934年11月21日,红24师在瑞金城南谢坊西侧的湾塘岗伏击国民党军东路第3师,成功歼灭敌军半个旅。

这一战,虽然局部规模不大,但却是红军主力长征后的第一次胜利,为红军的士气注入了极大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击战的独特战略与战术

生死之间,往往需要一些与常规战术完全不同的作战手段。既然正面拼杀不行,游击队员们就得靠着灵活的战术,用极小的力量消耗敌人、牵制敌人,逐步瓦解敌人的战斗力。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与敌军正面冲突,红军的游击队员们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敌人想要追击他们?好,我们就去山区深处,吃着草根野菜,等待敌人来找死。敌人突然改变进攻方向?行,咱们绕到他们背后,再打一场“霹雳一击”。

比如,红军在闽赣边游击区和赣南的战斗中,就采取了这一战术。敌人一次次围剿,游击队员一次次穿山越岭,打了敌人一个又一个“回马枪”,让敌人总是扑空,心力交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一度在边界地区形成了反“清剿”的局面。可以说,游击队的战术巧妙结合了“避强击弱”和“战机抓取”的原则,让敌人陷入了“游击难追”的困境。

不仅如此,红军游击队员还能够有效发动群众,形成强大的民众基础。“人民是战争的基础”,这一点,在南方游击战争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游击队不仅能够利用群众的庇护,还能够通过与百姓的深厚联系,获得情报支持,甚至是提供食物和物资。

当地的老百姓,深知红军的为人民而战的初心,因此毫不犹豫地为红军提供帮助。常常是只要红军一到,附近的百姓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游击队打探国民党军的动向、送上些许食物和药品。红军与人民之间形成了你来我往、互相支持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略转折中的高低潮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战况时而紧张、时而低迷。

以闽北、闽东苏区为例,1934年10月后,这两个区域一度成为游击战争的“前线”,尤其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后,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便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发动了一系列反击战。

这些地区的军民联合,配合红军58团,打出了许多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的游击战术,形成了所谓的“局部高潮”。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扩红、筹粮等措施,闽北和闽东的革命力量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败,这片革命“热土”也最终没能长久坚守。在1935年春,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时,南方的游击队和红军开始了“尾声式”的抗争。

这个阶段,游击队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化,几乎所有的红军游击区都被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在这种困境下,红军依然不屈不挠,继续发动零星的袭击,确保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的生存空间。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红军游击队员们的英勇坚持,不仅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战略支点,还为长征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的游击队并非一味地孤军作战,他们与中央红军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配合和支持。虽然他们没有在战役上直接参与长征的重大行动,但通过牵制国民党军的主力、消耗敌人兵力,极大减轻了长征主力部队的压力。

特别是在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南方游击队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一次次的反击和牵制,南方游击队让敌人无法专心围追主力红军,也无法有效转移兵力。

在战略支点的保存上,南方游击队打破了敌人封锁的重重围困,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了红军的生机与革命的火种。就如毛泽东所说,南方游击区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正是这些支点,保证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红军在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争,虽然艰难且充满牺牲,但却是一段令人敬佩的历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和游击队员在极端困境下的坚持与坚韧,还展示了游击战术的灵活与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持。在这种种困难与压力面前,红军依然屹立不倒,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历史解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长征胜利的积极意义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1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