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土的与书法相关的文物非常多,它们风格各异、字体不一,除了最为常见的楷、行、草、篆、隶五体外,还发现过仙气飘飘的“飞白书”、字形奇特的“鸟虫篆”、神秘难辨的“天书”等。但这些文物并不能令专家学者感到惊奇,因为这些字体都见于历史记载,算不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而清代晚期南京出土的一件书法碑刻,让众多书法家、金石学家直呼“开了眼界”,由此产生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它就是《萧景神道阙》。此阙上的字体并不少见,是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保留隶书笔意的楷体。但它的写法极为奇怪,每个字都是反着写的,学界称之为“反左书”。
《萧景神道阙》由南朝梁皇家所制,这样规格的“反左书”文物目前书法界只发现了这一件。此作碑面纵约66厘米、横约100厘米,共有6列、23个字,释文为:“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字径大小约15厘米,恢弘大气而不失精致。
萧景,本名萧昺,字子昭,南朝宋元徽五年(477年)生于武进县(今江苏镇江),他是南梁宗室重臣,东阳太守萧崇之之子、梁武帝萧衍堂弟。南梁建国后他深得萧衍重用,权倾朝野。普通四年(523年),萧景去世,萧衍悲痛万分,为他举行隆重葬礼,陵墓规格极高。
“反左书”是南朝的一大“特色”,尤其盛行于齐、梁二朝。它一般是从左至右竖行反写的字体,也就是说将正常字正向书写进行180°翻转的呈现。而且,“反左书”对书家、字体和观众都有要求,它需要从左至右阅读,书写者多用左手书写,字体本身要保留隶书笔意等。
史籍记载:“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顷来莫有继者。”
“反左书”的出现以当时的丧葬习俗有关,这类文字与陵墓的神道、石础、龟趺相配合,有帮助墓志人“引魂升天”的功能。在他们看来,活人看到的字和死人看到的字不一样,《太平广记》就记载:“兄弟遂与韶坐,节曰:‘若必改葬,别自敕儿。’韶曰:‘吾将为书。’节授笔,韶不肯,曰:‘死者书与生者异’,为节作其字,像胡书出,乃笑,即唤节为书。”
《萧景神道阙》字虽反写,但能见出书者出色的功力,笔画刚健挺拔,提按有序,轻重得宜,骨肉匀称,转折处方圆并用。结字端庄严谨,俯仰生姿,既庄严肃穆,又不失灵动,无愧于“国宝”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