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李唯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山村司机,何以成为“文物讲解员”

天色渐晚,冬季清冷的风吹过。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以下简称冶铁遗址)幽暗深邃的矿洞内,壁上满是凿痕,遍布青苔,千年前矿工用来放置灯盏的凹槽依旧清晰,尽显岁月的痕迹。

刚刚结束了一整天工作的文物保护员余庄林,打着手电筒,俯身沿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缓缓下坡,每一步都在泥土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人民网 李唯一摄

回到驻地,余庄林的妻子正将刚煮好的方便面盛出,赶忙招呼大家:“洗洗手,要吃饭咯。”

一同归来的考古队队员王蕻荃挽起裤脚,脱下沾满泥的解放鞋,抖了抖泥。他洗了手,吃了一口热气腾腾的面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哪顾得上帅不帅了。”

王蕻荃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博士生,也是冶铁遗址第6批考古队的队员。“安溪这个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冶铁与生铁冶炼2种技术体系并存的冶铁遗址,冶铁活跃于宋元时期。”聊起专业,王蕻荃滔滔不绝。

据了解,遗址挖掘工作6年来,北京大学考古队于遗址发掘区内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冶炼炉6座、房址2座、多个活动面、护坡、池塘、小丘、板结层及石堆,还有铜钱、瓷碗等生活用品,为宋元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土的炉渣,纹路清晰,颜色泛红。人民网 李唯一摄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铁制品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的青阳铁厂也逐渐发展成宋元泉州甚至闽南地区最为重要的铁产地之一,将大量铁制品输送至世界多地。据元代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岛夷志略》记载,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200余地,其中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就有48个。

谈到家乡遗址入列世界遗产,作为青阳村人的余庄林深感自豪,他回忆,2019年,泉州市申遗办和安溪县委、县政府组织对安溪县冶铁遗址开展研究,并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考古工作,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

也是在这一年,曾经在县里靠载客营生的余庄林,偶然成为北京大学考古队的“地陪司机”。

“能够有机会接送这么多教授、博士上山下山,每天看着他们考古,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担任司机期间,余庄林还是大家的“翻译”。他把安溪话“翻译”为普通话,帮助北京大学考古队的师生们更加顺畅地与本地人沟通。在一次次“翻译”中让余庄林学习了不少考古知识。

自2020年以来,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曾被用来储水、淬火的残炉“重见天日”,不少炉型在国内属于首次“亮相”。这些新的发现,让余庄林满是好奇。他也接过队员们的考古手铲,动手开始挖掘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庄林在考古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只有亲手挖,才能感受到不同土层、不同土质的软硬程度,发现考古的奥妙。”余庄林感慨,“每一条土层线就代表了一个年代,这种‘穿越’的感觉让我引以为傲,家乡的铁曾养活了多少代人。”

全程见证了冶铁遗址由“重见天日”到“申遗成功”,余庄林的考古知识愈发熟稔于心。申遗成功后,他被聘为冶铁遗址的文物保护员,从充满好奇心的考古“旁观者”,转变为主动投身保护遗址的“业内人”,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解安溪的冶铁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庄林(左一)在进行义务讲解。受访者供图

“去年我讲解了200多场,游客中有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也有社会团体、普通村民等。我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安溪冶铁业的发展史,感受到安溪冶铁文化的独特魅力。”余庄林特别自豪。

每逢雨天,余庄林也格外忙碌。“遗址内部不能积水,遇到下雨天就必须抓紧时间抽水。”雨水淅沥,他却热情不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天,余庄林在冶铁遗址忙碌。受访者供图

“我很乐意干这份工作。”余庄林说道,年轻的考古队队员们执着的精神特别打动他。

“还记得北京大学考古队的一位男博士李佳胜,来的时候是寸头,结束工作回北京时,已是‘披肩发’,忙起来就顾不上理发。”余庄林回忆,“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白天考古挖掘,晚上搞学术研究到凌晨,早上七点又接着挖,非常辛苦。”

文物保护事业离不开代代传承与付出,保护好冶铁遗址,就是保护好一方历史,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安溪是‘世界中心的冶铁源头’,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溪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志强表示,要加强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推动安溪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