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灌溉了两岸的田地,还孕育了千百种鱼类。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来,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加上人为破坏等因素,长江的水域生态不断恶化,一度到了“无鱼”的境地。
为了恢复生态,我国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起,对长江实施为期10年的禁渔。如今,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很多鱼类种群得到了恢复。然而一种长达2米的掠食性鱼类也因此发展壮大。
什么是鳡鱼
今年,有网友在三峡水域拍摄到大量鳡鱼成群结队游动的画面,有的大型个体长达2米多,其景象非常壮观。只看画面,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生态恢复,自然和谐美好的表现。但如果你了解鳡鱼,你就会不会这么想了。
鳡鱼属鲤形目,鲤科,鳡属,俗称“黄钻”“黄颊鱼”。其身形如梭,体表微黄,整体细长,腹部圆,无腹。体背呈灰褐色,腹部呈银白色,尾鳍呈深灰色,颊部和其它鳍呈淡黄色。
鳡鱼性情凶猛,属于掠食性鱼类,素有“水老虎”之称。其游动力强,行动迅速,常常袭击其他鱼类,一旦被其追击,鲜有鱼类可以逃脱。它比一般人们熟悉的黑鱼,鳜鱼等肉食鱼类还要凶猛。
鳡鱼生存水温一般为16—30℃,自北到南的平原各部水系均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其生长迅速,3—4龄便可性成熟,成熟之后体型依然还可以增长,最大个体长达2米多,重达60公斤。
鳡鱼肉质鲜美,富有营养,每百克中含有蛋白质18—20克,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鲜食也可制作鱼干,属于一大经济鱼类之一。但因其性凶猛,好捕食其他鱼类,也被视为养殖业的头号“害鱼”。
鳡鱼的泛滥
鳡鱼体型大,食量大,食性广,荤素不忌,游动速度极快,时速可达70千米,常以鲢、鳙、鲌等鱼类为食,有时就连岸上的青蛙,老鼠也会成为其腹中餐。
鳡鱼的生长速度很快,繁殖季节的雌鱼一次便可产下50万粒卵,这导致它们很容易就可形成大型种群。
鳡鱼属于大型鱼类,在水中鲜有天敌,其所到之处,各种鱼虾无不遭殃。它们的眼睛时刻处于睁开状态,当发现猎物时,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有时水面上漂浮的落叶也会遭到它们袭击。因而为养殖户所痛恨,一旦鳡鱼入塘,其他鱼类就都没有了活路。
鳡鱼属于优势物种,其泛滥势必会威胁其他水生鱼类和植物的生存,甚至会影响到生态平衡。当鳡鱼数量过多时,会大量捕食大量草食鱼类。
而草食性鱼类的减少又会导致水下植物泛滥。水下植物过多,会阻挡太阳光照射,导致部分植物不能产生氧气,引起鱼群的大面积死亡。
鳡鱼在水中泛滥,难道就没有天敌制衡吗?其实原本的长江生态中,是存在可以制衡鳡鱼的物种的,那就是长江白鲟。
白鲟比鳡鱼的体型还要大,也是食肉的鱼类,成年个体能长到3米以上的长度。即使是凶猛的鳡鱼遇到了它们,也只有落荒而逃的份。
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保护工作的不到位,如今白鲟已经灭绝。广阔的长江中,再也没有了可以制衡鳡鱼的物种。禁渔规定实施后,鳡鱼凭借自身的生存优势,短时间内便发展壮大,泛滥成灾。
有网友拍到过鳡鱼捕食的画面,一大群鳡鱼成群结队,共同围捕着几只草鱼,有的草鱼被赶到了江边浅滩上瑟瑟发抖。鳡鱼如此泛滥,那禁渔岂不是在“养虎为患”?
禁渔的意义
其实,不能只因为鳡鱼一时的泛滥,就否认禁渔的正确性。
鳡鱼属于掠食性鱼类,在生态系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和其他鱼类一样,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本来就是长江本土鱼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们凭借自身的特性,暂时取得了生存优势,这是进化的结果。
鳡鱼捕食其他的鱼类,其行为只是为了生存,这本是自然规律。鳡鱼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草食鱼类的种群数量。如果草食鱼类数量过多,水生植物就会减少,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
鳡鱼在长江中虽然没有天敌,但它们也属于生物,一样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如果鳡鱼数量过多,过度捕食其他鱼类,整个种群势必会面临食物短缺。自然生态会淘汰掉其中弱小,老病的个体,整个系统会再次恢复平衡。
鳡鱼的泛滥是暂时的,其本质上属于“种群短期优势”现象,并不会对整个生态造成太大的影响。在生态系统的调节下,最终它们的数量会和整个系统达成平衡。
结尾
自然生态是多样的,复杂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鳡鱼短时间出现泛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禁渔政策的成功。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再次看到各种鱼类在江水中成群游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除了过度捕捞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鱼类大批量的灭绝。在禁渔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只有做到多重保护,才能为长江的各种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